第300节

    第300节 (第2/3页)

    “就是嘛,我说你们占了大便宜,你们还不服气,都留下,朝廷不讲理,我们一块扛着。”孙庭耀马上附和道。

    李榆的话勾起地主们的隐痛,土地来路不正就是麻烦,他们中一多半人有卫所军官的头衔,却没哪一个人的土地是干净的,两百多年来,他们祖祖辈辈无数次挫败朝廷收回土地的企图,但谁敢说朝廷急红了眼不会再打主意,也正是因为土地权属不定,卫所田的水利几乎无人问津,地主们宁愿械斗抢水源,也懒得花钱费神修水利,现在总算盼来李大帅接盘,可人家也不傻,凭什么替他们承担风险?

    “可我还是想要包克图、河套的土地,”杨庭芳有点想耍赖,孙庭耀、范永斗忍不住笑起来,他的面子挂不住了,咬牙切齿地对地主们吼道,“狗屁朝廷真他妈的碍事,大同的乡亲们,做买卖讲公平,有风险要大家一起担,我提议土地照换,但关内的地我们替李大帅看着,谁敢抢李大帅的地,我们就跟他拼了。”

    “同意,抢李大帅的地就是抢我们的地,李大帅,您放心吧,我们是一伙的。”

    “李大帅,我们出钱出人帮您安置流民,关外的土地就给我们吧。”

    ……

    杨庭芳杀气腾腾的话激起了地主们的强烈反应,赞同声响成一片,现在轮到他们劝李榆换地了,犹豫不决的反而是李榆。不甘寂寞的王昉立即跳出来,胡说这年头手里没兵说话不灵,鼓动地主们效仿山西,成立大同联防总局并组建大同民军,哪个不长眼的朝廷官员敢碍事,就把他赶出大同。范永斗也出主意,山西的局面已经稳定,白显志一帮人闲着没事干,正好把他们调到大同拉队伍练兵,顺便给地主们撑腰壮胆。

    “你们下去商量个办法吧,只要大家能一起同舟共济,我同意按原来的法子换地。”李榆被这帮家伙吵昏了头,摆手示意他们都退下。

    地主们欣喜若狂,有了一种翻身做主人的感觉,当天夜里大同联防总局就成立了,而且还创造性地实行了股份制,按出钱多少封官,富商杨庭芳出钱最多,被推举为督办。大同民军更好办,就从流民中招兵,顺便还可以解决几口人的吃饭问题,原来的忠义救国军干脆撤销,那帮窝窝囊囊的家丁、佃户肯定不如流民好使唤。不过他们也明白草台班子上不了台面,央求丰州派出人手帮他们干活,他们就当东家好了,同时还立下了文书,誓死捍卫李大帅的土地权益,哪个敢不出力就剥夺他的关外土地。

    事情发展到现在,如同闹剧一般,丰州势力与大同地方势力全面合流,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地主摆脱了大同的险境,得到了包克图、河套的肥沃土地,他们有财力支撑、有耕作经验,一定能大展身手,而丰州制止了流民的涌入,得到了安置流民的大片土地,关内的耕作条件还是优于关外,只要投入人力、物力兴修水利,极可能得到一个新粮源。

    李榆松了一口气,和地主扯皮的事总算结束了,但安置流民、播种土地、兴修水利才是最难的——已经进入春三月,播种时间耽搁不起啊,流民被编成屯田军,实行“同吃、同住、同耕,一体劳作、一体分享收获”,留下的给口饭吃,要走的立即滚蛋,这套丰州创业时的老办法很冷酷,但流民无处可去,绝大多数还是愿意留下。宣德卫指挥使谷可立、东胜左卫同知拓养坤被调来指挥屯田军,他们一边整编安置流民,一边抓紧时间春耕,大伙几乎是没日没夜地干。水是最珍贵的,除了人喝的,其他全部用来保庄稼,没有沟渠引水就组织男女老少像接力一样把水从河边送到田里,谷可立还带领青壮挖水井,遇到塌方差点活埋,被送回宣德卫养伤。

    乡亲们受累了,但我只能这样做,这年头想活下去就得吃苦,也许熬到秋收能好过一点;拓养坤撑不住这个局面,还是调白显志当屯田大使吧,去山西的兵也撤回大同驻防,入关的军队要尽快回蛮汉山,这样可以省些钱粮;常书到归化了,这位师兄能力、学识都不错,先留在大统领府协理政务,革库里处理政务还欠缺,去赞画军务处顶阿萨里的缺更好;种子、农具、口粮缺口还大,向各地官府求助吧,可我是擅自入关屯田,这笔账朝廷肯定记着,没人会管我的,大同巡抚换人了,不知道这个新来的叶廷桂好不好相处,算了,走一步看一步吧。

    李榆伏在书案上不停地写信,既有给大统领府的建议信,也有向宣大总督和各镇巡抚的求援信,把信全部写完,再让莫日格派人送出去,已经是深夜了,他脑子晕乎乎的,趴在书案上睡着了。李榆这几天也累坏了,昏昏沉沉睡了大半夜,被人推醒时,惊奇地看见刘之纶在面前——师傅身为归化巡抚,私入他镇有擅离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