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节 回家(四)

    第177节 回家(四) (第2/3页)

卫,特日格随自己回蛮汉山就任总兵府赞画军务。

    蛮汉山,进入八月中,全丰州进入收获季节,今年是改制的第一年,土地分到各家各户,种田人自报土地收成,经百户所公议认可后,千户所以此为据征收一成田赋,余粮归各家所有,农夫们有了好处,积极性空前高涨,连带着蒙古牧民也趁着农忙缺劳力,自带牲口跑来打工挣些口粮,同时缴纳田赋粮钞并收的新规定也使丰州市场交易火了一把——农夫们更愿意把收获卖了以军票缴税,这样不仅少了运粮的麻烦,还可以避免被收税的官吏揩油,顺便能得点钱给自家添些家什、农具。

    秋收顺利展开了,今年米麦出现减产,但山药蛋、玉米收成还不错,丰州各级官吏松了口气,大旱之后的丰州总算有了些喜气。协理教谕王昉这段时间异常活跃,把宣传大统领府移民之策的活接下来,带领一帮能说会唱的人在各个村子乱窜,张孟存、赵胜和毕力格三人也成天跟在他屁股后面——赵胜有同乡张孟存引荐,很快就和王昉打得火热,毕力格则是发现王昉一肚子鬼主意,比自己绝对有前途,有心与他结交,两人气味相投一拍即合,四个人于是成了一个小圈子,王昉有立功的机会自然忘不了分他们一点。这四个家伙每到一处,必召集百姓开会,吹嘘一顿移民的好处,还要领着大家唱歌喊口号,临走忘不了在石壁、院墙刷上标语,有给丰州人看的——“天下百姓是一家”、“人口越多越会富”,也有给移民看的——“哪里有自由那里就是我的家”、“不奴役、无贵贱,誓做丰州人,不做明国狗”,还有溜须拍马的——“大统领是百姓的大救星”,“英明神武、大慈大悲的大统领吉祥”,王昉一伙很得意,认为这些标语不仅可以提高百姓的觉悟,而且还能帮百姓多认字,在他们的宣传鼓动下,百姓对移民的热情骤然高涨。

    大统领府这时也拟定出一份详尽的移民安置章程,其中不仅计划了向各卫所移民的人数、土地的划分、钱粮的配给,而且也涉及到了有关卫所建制、官制和军制的改变。

    关内流民和以前丰州一样,经历了战乱和逃亡,大量老弱妇孺或死亡或遗弃,人口中男丁比例相对较高,占了三成上下,十五万人出关移民后,丰州的男丁人数将达到七万,丰州原有的体制已无法维系,大统领府为此将原有的卫所建制进行了改革。

    丰州继续沿用卫所制,但建制由“一辖五”改为“一辖六”,即一卫辖六个千户所,一千户所辖六个百户所,一百户所辖六个总旗,一总旗辖六小旗,一小旗辖十丁,如此一来每千户所男丁达到两千以上,而每卫男丁人数将近一万三千人,除此之外蛮汉山大营另设四个直属千户所。卫所男丁闲时为民经营工商农牧,战时为兵从事征守战伐,总旗设小队,百户所设中队,千户所设大队,卫所设联队,与营兵的什、队、哨、营相对应。

    军制也做了调整,丰州将设四营骑兵、四营步兵及一个飞虎营作为常备军,军饷也被压得很低,骑兵月饷五钱军票,步兵月饷三钱军票,但吃饭、穿衣及军械由大统领府供给,有眷属者编入卫所予以优抚,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好歹把后顾之忧解决了,各营还配属了一个卫做兵源补给,营兵要负责对应卫所的日常训练,大统领府要求每营至少练出一千卫所青壮作为预备兵。

    大统领府也有所改变,规定同知、佥事、参政和参议皆为议政官,机构分成了三大块,设总理政务处理政务、设赞画军务处理兵事,再设大法司理刑名狱讼,三者各自独立理事,小事自断,大事则由大统领同知、佥事、参政及参议等议政官会商,有关丰州大政则由大统领府召集各卫所官员及德高望重的长者公议决策。对于大统领府所属各机构,李富贵提议设立库使司,负责收储金银、铜铁、布匹、粮盐以备急用,同时作为发行军票的资本,巴图提议设立宣教司,以主持丰州学堂及教化事务,那木儿手举一本《泰西水法》,呼吁大力兴建水利、广开矿厂、作坊,水利兴、器具精方能使丰州兴旺发达,不能光想着把人力、物力投入到庄稼地里。

    经过大家的讨论,决定设立库使司、宣教司,同时把马光远的匠作营改建为军械司,从中挖出一大块与民用相关的划归商市司,而商市司改为工商司,统一筹划工商事务。机构调整后,银钞局、工商司、库使司、课税司、宣教司、巡检司、农牧所划归总理政务处统属,军械司与武选营、提塘司划归赞画军务处统属,大法司该如何办,大家还拿不出主意,事实上丰州到目前也没有一部正式的律法,大断事更喜欢拿着鞭子到处教训人,以后只有他自己想办法了。

    李榆回到蛮汉山大营,立刻召集大统领府的议政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