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有人要反

    第484章 有人要反 (第2/3页)

抚?”

    按如今的大汉官制,一般以二到三省设一个总督,总督同时兼任一省巡抚,另一省巡抚例兼提督,又每军区设一个提督兼总兵官。

    总的来说,依然是文官为最高地方官,且现在总督巡抚提督总兵都成了常设官员,不再是从前的派遣性质。

    大明的总督如果加的是尚书衔,那就是从二品,如果加的是侍郎衔,就是正三品,那是相当的位高权重,朝中的六部尚书也都才正二品。

    就算是现在内阁大学士的品级提升了,不再是过去的五品,但也只提到从一品而已。

    一位地方总督,仅比六部尚书低一级而已。

    哪怕是帝国新设的第十个总督,哪怕是塞外之地,可也依然是正二品的高级官职,按现在的大汉帝国新制。要想入内阁辅政,必须有几项硬资历,其一就是有地方担任知府、巡抚和总督这三个职务资历,同时在朝中还得有担任过六部的尚书的资历。才有资格选入内阁。

    这似乎和过去非翰林不入阁有些类似,但明显本朝要入阁更难了。而内阁大学士提升为从一品,也昭示着如今的内阁成员权柄更高。

    可天下就这么二十余省,总督更只有九个,如今加了一个总督位置。依然是十分紧缺的。只要能当上总督,哪怕是塞上的总督,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资历啊。

    就算当不上总督,不还有一个漠南巡抚的位置空缺吗。

    “这个不知道,估计得是陛下信的过的人,而且塞上如今不太平,肯定还得是一个知兵的官员。”

    “我估计可能会是傅宗龙出任总督,他资历足,又知兵。”

    倪元路加了一句,“而且傅大人还曾经跟皇上在辽东搭档过。两人合作的还不错。”

    “估计就是这样了。”

    “知道吴三桂和祖大寿他们会如何处置吗?”

    “我听说陛下信守了承诺,允许二人解甲归乡,既往不咎。”

    “倒是便宜了这两个逆贼,反复无信。换一个人,绝不会如此轻易放过他们的。”

    “我们的皇上有时还是很仁慈的,不过这次他们也算是立了点功劳的。皇上不但放过了他们,所有的辽军将士,陛下都表示既往不咎。不但如此,陛下已经决定遣散所有的辽军,不但给他们发遣散费。还给他们补足先前的欠饷呢,还让各地方给他们安置工作,再妥善不过了,真正的仁德之君。”

    “遣散了也好。这些辽军用钱第一,打仗一般,却最是反复无常,留着也是个祸患。”

    两人放下这个话题,谈起另一件事情。

    “你的述职报告写好了没,可是快到上交限定日期了。”

    “写倒是写了。就是不知道上面满不满意。”

    倪元路叹息一声,这个述职报告真是为难死他了,自我评述,对上司下属的评述,还有财产申报等,当官这么多年,还从没有经历过这些事情。

    “部门清理亏空这事,你理清没?”

    “清理了下,这五年我任上的亏欠有十多万多块银元,反正就是各种对不上帐,我跟属下们也认了,各自认领部份,自掏腰包填补上了。”倪元路道。

    “你掏了多少?”

    “五万块。”倪元路回道,那些亏空并不是他贪污了,反正过去前明之时就是如此,衙门里就跟个漏水的大漏斗似的,钱一进来,最后总会漏掉大半,连漏到哪去都找不出来。现在上头追究,他也只能自己掏腰包了。

    李邦华过去都是在些闲散衙门,清理亏空的事项他倒没受啥影响,最后自己掏了三千来块银元算是填补好了。

    “嘿,这当官还要倒贴,也算是本朝一大奇观了,前元古人,估计也是后无来者了。”李邦华笑道。

    “是啊。”倪元路也觉得有些好笑。不过倒贴的还不止衙门的清理亏空,现在朝廷还要追究过去五年的欠税。

    其中就包括官员们拥有的田产赋税,按朝廷的新规定,要追究官员们拥有的田产的五年未交欠税。

    这意味着皇帝是真正要推行官绅一体纳粮当差的制度,所有的勋戚官绅都不再享受优免特权。不但以后不能享受这特权,甚至在此五年前的,也都要追缴。

    按皇帝的话说,过去勋贵官绅们无视朝廷法令,违律不纳税,这种行为需要更正。

    “你家有不少田产吧?这回五年的一起补交,得出点血啊。”李邦华道。

    “家里有两万多亩地吧,按现在朝廷规定的每亩每年补征一斗粮的税,五年就是一万石粮了。”

    倪元路苦笑了一下,“正是一万石粮,按一石粮两块银元折银,需补交两万块银元。”

    正常的田赋是没这么高的,大约在三十税一左右。不过补税并不是只补田税,还得补差役,地方的丁银差派等等,总之加起来,以及各种火耗等。最终是要按每亩十税一这个比例补征的。最终定的是每亩一斗,又远没达到全国平均田地亩产一石五这个数字。

    倪元路家也是个大地主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