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田地产出

    第五十五章 田地产出 (第2/3页)

出路的安国同乡。

    到了梁丰县男府邸,李奉诫跟张德说了说沔州新地的事情,张德给他倒了杯茶,点头道:“不瞒你说,新出的面粉,填实了玻璃罐,密封之后,存上年余不成问题。”

    以前小麦没卵用,连穷讲究的老夫子都对麦饭恨的牙痒痒,更何况是贵族。如无特殊原因,麦饭根本不会是贵族的饭食。像李董那种吃碗雕胡饭还要落两滴眼泪感慨万千的,才是正经统治阶级。

    然而现如今,小麦倒是紧俏,发面做的馒头包子蛋糕面包,都是建立在磨面技术上的。连常吃冷淘的面条爱好者,如今也明白碱蒿子那是有大用的。

    “哥哥的意思是……”

    “茨菇扬州亩产是多少?”

    “两千斤。”

    “汉阳地力胜扬州甚多。”张德咂了一口茶,“贾君鹏前年收过河北茨菇,一亩一千五百斤光景。为兄在沧州试制了一些茨菇粉,一亩地能出一百斤到两百斤。”

    “茨菇还能出粉?”

    “能,不过远不如芋艿。”

    芋头出粉极高,河东那破地方都能亩产两千五百斤以上,张德最开始搜刮碱蒿子,也是为了能够制碱然后沉淀出粉。这事情不是他琢磨的,是贾飞根据他祖宗的论述,实验出来的。

    贾思勰不是天才,是超级天才。

    按照贾思勰的理论,为了防备灾荒,家庭三十亩地只要有一两亩地种芋头,就能够保证饿不死。

    然而广大人民群众说了不上,贾思勰也说不了不算,虽然他是体制内的。

    美中不足的是,贾思勰没办法让芋头变成芋头粉,尤其是可以储存的芋头粉。

    粗略的算过一笔帐,芋头一亩地最少出粉也是三百斤。这档次,都比得上下田糜子的毛收入了。有些下下田,一亩地糜子产量才一百斤多点,全靠广种才能维持。而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技术,饿不死人是没问题的。

    可惜怎么种什么时候种,农民们根本不懂,农事专家,大多都是地方主官的幕僚或者佐官,最次也是吏员。

    农耕技术,从来都是官方性质的。

    “哥哥,汉水两岸,多有无人之地,若是拿下,倒是能稳赚不赔啊。”李奉诫心中算了一笔账,按照这行情,如果只是种茨菇来吃,其实已经可以活人。但这是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