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烘炉

    第三十一章 烘炉 (第3/3页)

这么多年,武汉还能相安无事,莫非是“简在帝心”的别样用法?

    郑观音可不觉得圣眷有什么用场。

    “阿娘也觉得惊奇可是?”李婉顺松了口气,“不瞒阿娘,这几年明里暗里,不知道多少人去试探女圣,指望女圣拿捏江汉观察使府。只是最终都是杳无音讯,有些自以为刚正不阿的,更是被流放三千里,都是些不值一哂的由头。”

    “这是个甚么章法,闻所未闻……”

    翻开史书也没有这种奇葩操作的吧。

    郑庄公故事?可郑庄公到死也就是混了个“小霸”,纵横天下几十年,真正把中原恢复到汉朝声势的李皇帝,怎可能才这点本事。

    “这一回蔡国公返乡,杜氏子弟不曾见如何关照,独独留了梁丰县子。这是甚么意思,阿娘明白?”

    “杜如晦居然‘托孤’给一个江南子?”

    “正是!”

    李婉顺一口气把凉茶喝完,拿起丝绢略作擦拭,这才眼睛放着光,“旁人如何,我便不觉有甚厉害的。唯有蔡国公,当世萧、曹,功盖王、崔,如此英杰……竟有如此惊人之举。须知道,他乃是贞观朝的巩固栋梁,本朝论功,房杜第一,甚么良将猛将,不过是灰灰罢了。”

    “婉娘是琢磨出甚么道理来了?”

    “道理很简单。”李婉顺目光灼灼,看着门口,双眼没有焦点地远眺,但是语气却极为坚定,“这世上,小农多一些,读书少一些,君王的江山社稷,才越发稳固。倘使读书的人多了……倘使庶民读书的多了,一个两个不见如何,有了三五千七八万,出上一个管仲,又有甚么稀奇的?江山社稷,最怕的就是变化多端……变化多了,便无迹可寻,便……”

    忽地,她不再说话,但其中的道理,郑观音也听得明白了过来。

    她顿时有些惊异,武汉岂不是成了个炭火,整个大唐,不成了个炉子?

    “天地为烘炉兮……造化为工。”

    郑观音看着神采飞扬的女人,突然冒出来这么一句,让李婉顺都有些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