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手中有鱼,心中不慌

    第一百零一章手中有鱼,心中不慌 (第2/3页)

面用一支长篙不时调整着漂流的方向。

    目前来说,他们对竹子的需求是无穷无尽的。

    那些厢首们对建造竹楼太清楚了,甚至还提出把竹楼与竹楼之间用竹桥连接起来的办法,一是好互相走动,二是对单个竹楼来说也有加固的作用。

    当时时空走私者们都笑了,让你们建竹楼是给自己住,你们非要整出一个度假村的样子来了。

    随便了,在雨季到来前住上就行,要不然帐篷太潮湿了,最多两年后,这里都会是大瓦房。

    王德发最后只能让半大小子们自己去打猎了,他要负责把大功率的风车建起来。

    他们带了四架水车的构件,组装起来后,发现非常好用,就是功率太低了。

    别说给手工加工业提供动力了,连专用来提水泡大田的用途都满足不了。

    这四架水车架在了八道河河岸上,慢慢随着八道河河水的流动而“吱扭扭”地旋转,把一竹筒、一竹筒的河水车上岸来,在水道里汇成一股不小的溪流。

    这是八道河边新的风景线。

    它们给人们提供生活用水够了,但是用来泡大田,以及对以后的农业发展来说,仍是不够的。

    最好的办法是修建小水利,但是眼下不行的,只能暂实用荷兰式的风车。

    荷兰式的风车在他们排海造地时起到了重大的作用,那么借用这个来引上河水灌溉也是适用的。

    一个如果成功的话,还可以建几个用来压榨或磨米。

    宋子强主抓的炭窑和烘干窑都出产了第一批产品。

    打开炭窑后,那个负责生产的厢首大吃一惊,他口中叫道:“宋纲首,奈何出炭这样多?”

    这还多?宋子强看那个厢首不像是伪装的样子,便说:“才三成,怎么算多?弄好的要四成的!”

    是的,他是从网上资料上找到的炭窑结构和一些技术要领,按理说达到四成没有问题的。

    从炭窑里取出的木炭上看,有的木炭在中间裂开小孩子嘴一样的口子了,明白了。

    他对那个厢首说:“下一窑要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窑体的潮湿,二个是造炭材要晒制干燥以后再入窑。

    凡是出现木炭裂口的现象,都是过于潮湿了。”

    一番话让那个厢首心服口服,他想,将来回到自己的家乡,也办上几个这样的炭窑,挣些钱钞。

    他们现在还在不停地建造炭窑,什么时候宋子强喊停才能停。

    好在他们距离居住区远了些,日益增长的烟灰没有影响到这里。

    如果能从上空看,在这一块越来越大的区域上,西南方的炭窑区和木材烘干区,与东北方向,不断向着山区慢慢推进的火头,“交相生烟”。

    那些采割下来的芦苇,早都晒得干透了,一小部分用来盖竹楼的顶层,另一些用来当放火毁林烧荒的协助工具。

    剩下最主要的用途就是烧制砖瓦。

    干芦苇烧砖瓦的好处就是火力持久而且火头不偏硬,当然,这种燃料还是要多少有多少。

    他们在路过其它河口时,看到过哪条河岸上都有这东西,到时候随便采割。

    但是,它需要人工不断的填加,这个就不怕了,人力现在还不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