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红色的苏俄

    第65章 红色的苏俄 (第2/3页)

的发展壮大提供保护和帮助。或许自己的对外策略,真的应该随着不列颠威势的下降而进行相应的改变了。

    东欧,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莫斯科。

    蓝天澄净,白云飞涌,一座宏伟浩大的城市在广袤的原野上昂然矗立,显得恢弘而又壮丽。从空中鸟瞰望去,苍凉粗犷的巴洛克式建筑、和雄浑庄重的拜占庭式房屋占据了绝大多数,虽然远不及纽约、伦敦等世界顶级大都市那般繁荣富丽,却也在豪放的风格中尽显战斗民族的勇猛和朴素。城中密植四季常青的白桦松林,绿化面积占到全市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微风徐来,无数青翠的枝叶如海浪一般纷摇涌动,使得整座城市都仿佛笼罩在了碧绿色的海洋当中。

    13世纪末,新生的莫斯科公国将首都定在此处,这座早就是东欧重要居民区的城市,便随着这个公国的逐渐壮大扩张而不断发展、并显名于世了。尽管彼得大帝在18世纪初将俄罗斯帝国的首都北迁到了毗邻波罗的海的圣彼得堡,但莫斯科却仍旧是俄国境内最大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并在政治上发挥着第二首都的作用。1812年为了抵抗拿破仑的侵略,这座城市曾被实施焦土政策的俄国人在一片大火中化为灰烬,但俄国人很快就又将城市建设了起来,并如同凤凰涅槃一般焕发出了更胜于昔日的耀目光彩。当布尔什维克党人通过十月革命夺取了俄国的最高政权之后,为显示与旧政府彻底决裂的他们将国都重新迁回到了这座内陆城市,而这也使得莫斯科在时隔200多年之后,又一次成为了全俄的政治中枢。

    由于持续7年的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所造成的严重破坏,进入1927年的莫斯科仍旧保持着战前沙皇时代的模样,几乎没有进行任何的城建;然而如果仔细去观察和体会的话,仍旧可以发现它与以往变得不同了。最为醒目的标识,无疑是金碧辉煌的克里姆林宫上高高飘扬的镰刀铁锤红旗,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如鲜血一般刺眼。而在书店和售卖旅游纪念品的商店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的肖像和著作充斥其中,构成了一副与十年前截然不同的场景。同样由于连年战乱破坏的缘故,尽管脱胎于沙俄的苏联此时仍旧有着相当高的文盲率,但这些革命导师的作品却像是护身符般令所有民众趋之若鹜;如果谁家里没有一本导师著作的话,总会在无孔不入的契卡监视下感到有些背脊发寒!

    契卡,这个仿佛有魔性的词语,让所有生活在红旗统治下的人为之惊怖战栗;它就像从地狱里走出的嗜血恶鬼,随时都有可能伸出其冰冷锋利的骨爪獠牙。这个全名为“全俄肃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员会”的组织,其建立历史要追溯到苏俄政权刚刚建立的1917年末,初始目的只是为了铲除红色政权下的破坏分子;然而由于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