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慕尼黑的后果

    第156章 慕尼黑的后果 (第2/3页)

苏台德区,给第三帝国平添了1000多万人口、和一大片具有深刻战略意义的领土,为德国称霸东南欧打开了大门。而赢得这样的丰功伟绩竟不曾牺牲一个德国人的性命!

    显然,他以德国历史上所罕见的天才人物的英明睿断,不但看穿了那些中欧小国的弱点,而且看穿了西方两个主要的民主国家英国和法国的弱点,逼得它们向他的意志屈服。他发明了一套可以称为“政治战”的全新战略战术,而且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这种政治战已经使得真刀真枪的战争成为不必要了。

    在仅仅不到6年的时间里。这个出身微贱的人,已经使一个在政治上一片混乱、在军事上解除武装、在经济上接近崩溃的德国,欧洲大国中这个最孱弱的大国,一跃而被认为是旧大陆最强大的国家。而所有其他的国家,甚至英国和法国,都在它的面前瑟瑟发抖。而在这个令人目眩神迷的梦幻般的跃进过程中,没有一个凡尔赛和约的战胜国阻挡过它的进路;他们不仅没有这个胆量,也没能看到自己纵容希特勒的每一步侵略行动,将会在不久之后的未来造成的严重后果。

    对法国来说,慕尼黑协定是一场大灾难。法国在欧洲的军事地位毁了。由于法国的人口数量和军工产能皆远不如德国。因此战后的巴黎曾煞费苦心,同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罗马尼亚等较小的国家建立了同盟,这些国家加在一起的军事潜力也许能弥补这份差额。部署在坚固的山地工事中的30个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捷克师,能在防御战中牵制住比这个数目还要大一倍的德国军队。现在法国居然把捷克人给出卖了。失去这支力量的他们无异于自断一条臂膀。

    然而这还不是一切。在慕尼黑事件之后,法国在东欧剩下的盟国,还有哪个能对它的旦旦信誓有什么信任呢?同法国结盟还有什么价值呢?在华沙和布加勒斯特能听到的答复都是:价值不大。现在,这两个国家都争先恐后地想在为时尚未太晚的时候,同德国征服者做一笔尽可能不赔本的买卖。

    莫斯科虽然没有发生争先恐后的忙乱,但却也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斯大林无比恼怒的发现。法国政府竟然径自同德国和英国打交道,而一声不吭就把苏联排除在了慕尼黑会议之外,要知道苏联可是同捷克斯洛伐克和法国都签订有军事同盟的存在。这一手是斯大林决不能忘怀的。他已经决定要重新考虑苏联的对外政策,将对它的盟邦法国不那么友好,而对德国的态度将“更加积极”。尽管在1938年末,这股风势还十分微弱,但用不了一年,它就会产生决定性的重大后果。

    深秋的寒意渐渐降临到欧洲上空,将慕尼黑会议的余波逐步消纳吸收;除了捷克人之外,几乎所有的欧洲民众,都为一场臻临边缘的欧洲大战得到避免而欢欣鼓舞。一向以公正开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