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最后的和平

    第165章 最后的和平 (第2/3页)

形弧面,用她们的大型探测雷达实施警戒。12艘驱逐舰在航母周围散开,通过声呐防备着可能出现的水中不速之客。雷达上偶有出现亮点,都被高速机动的德国舰队,在视线距离外安全避过。

    8月22日傍晚。伯梅下令舰队减速至正常巡航水平的16节,以节省燃料。此时德国舰队距离威廉港的直线距离已经超过一千公里,她们不仅进入了船迹罕至的挪威海域,接下来的黑夜又将为她们提供理想的掩护。在这种情况下,德国舰队已经不需要像之前24小时那般拼命赶路了。各舰的动力输出功率登时降到了额定负荷的10%以下,而技术人员也趁此时机,对各机械部件展开了全面检查。

    虽然舰队在航行过程中严格实施无线电静默,以避免自身位置的暴露,但俾斯麦号的电报室却始终处在待命状态,以便随时接收威廉港发来的命令信号。此时。欧洲各主要国家正在进行错综复杂的外交斗争,英德之间是否会因为波兰而爆发大战尚不明确,包括方彦在内的所有舰队官兵只能等待。不过方彦的心中自有一只战争的时钟,现在距离战争爆发。只剩下不到十天的时间了。

    经过反复的博弈、等待、和试探,1939年8月23日,德苏两国终于在先前达成的贸易协定的基础上,签订了为期十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除了公诸于世的正常内容之外,这份条约还包含了一份极为隐秘的附属细则。

    细则规定,一旦东欧各国发生“某种政治上的变动”。德苏两国就将重新确立各自在东欧的势力划分。其中,芬兰、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三国被划归苏联,立陶宛则被划归德国。此外,德国还将支持苏联对罗马尼亚西北部的比萨拉比亚的领土要求,同时和苏联划出了一条共同瓜分波兰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比1920年英国陆军大臣寇松提议的苏波边境,还要向西推进了50至150公里。

    毫无疑问,这是一份对苏联空前有利的势力划分。为了将苏联拉入自己的阵营、打击英法的士气和战斗决心、同时避免可能出现的两线作战,希特勒不得不痛下血本,将瓜分东欧的绝大部分好处都给了莫斯科的独裁者斯大林。而考虑到不能让德国人感到太过怨愤难平,斯大林也给予了对方一些甜头:譬如苏联将派出补给船,支援德国海军在大西洋上的巡洋作战,同时向德方开放摩尔曼斯克港作为潜艇基地。用不了多久,这些承诺就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然而让希特勒感到怒恨如狂的是,尽管他付出了如此大的代价才稳住了苏联人,使得后者在即将爆发的德波战争中将明确不与自己为敌,但英国的态度却依旧坚定无比,丝毫不因为丧失了一个东方大国作为盟友,而出现任何的退缩。

    就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署的次日,英国向柏林发表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