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质变(一)

    第九十二章 质变(一) (第2/3页)

羹嘛,光是想想就没胃口了。

    至于那些绿营兵的首级,陈文则让人在城外筑起了一座京观,把这些禽兽犯下的罪行铭刻在一块石碑上,就竖立在京观附近的一处新建起的凉亭,好让后人记下这段历史,也顺便给其他绿营兵涨涨记性。

    当然,这些凶犯是杀了,不仅是惩处了罪恶,也为本地百姓伸张了正义,但是后遗症却也如预料之中的出现了——棱堡里的清军的战斗意志陡然高涨了起来,不战而屈人之兵,献城投降显示是暂且没什么可能了。

    “这样算来,现在就差李本深、刘光弼、卜世龙和胡全才这四大位,洪承畴在广信府的南昌幕府里的主要文武官员就算是就位了?”

    “正是如此。”

    “李本深和胡全才有消息吗?”

    “还没有。”

    “嗯,那就先从刘光弼和卜世龙开始吧,老子正好还有不少帐要跟刘光弼这个家伙算呢。”

    兵法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孙武子的这段话,指的是一般的情况,有多大的优势做多大的事情,求的是一个稳妥二字。

    陈文的大军已经出发,手里剩下的战兵不足万人——三个营分驻三个方向,堵死清军大规模逃亡的路线,一千战兵守卫府城,另外的千余人则要抽出一半来补充各营,以策万全,而剩下的一半则将用来扫荡广信府城临近的几个县。比如兴安、铅山,以及前不久刚刚被清军攻陷的永丰也很快将会上演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剧集。

    至于他需要面对的清军,却也不只是广信府镇标三千绿营和那座棱堡。城池攻陷的过程中,有大量的清军逃入棱堡之中,增强了棱堡的兵力和守御能力,但也进一步的加剧了粮草的短缺。

    不过嘛,陈文也并不打算就这么耗下去,棱堡这项军事科技是他率先在中国战场上拿出来的,他也正打算终结这项军事科技在防御力上无敌的神话。

    陈文管这个叫做,宿命!

    为防清军借明军兵力薄弱之机逃窜,陈文在这几天已经将那些俘虏中的辅兵大半交给了赵迁,他的第一项任务就是修筑长围,以便于把棱堡里的清军彻底围死在里面。

    长围可以从府城的城墙开始修起,这样就可以合理的减少施工量,不过长围的修建还在进行之中,后续的工作也需要他进行准备,尤其是一些宝贝还要从金华运来,所以攻城却也并不急于一时。

    此时此刻,洪承畴的行辕早已换了招牌,成为了陈文的行辕。将洪承畴的太师椅扔出去点了,陈文坐在椅子上,正在听着各部汇总上来的报告。

    玉山大捷,一战击溃两万清军战兵,斩首超过三千,俘获却足足有四万之巨。这里面绝大多数的都是强征来的辅兵,但是俘获的清军战兵也有近六千之众。相对的,明军自身也有千人的伤亡。

    高达百分之十的伤亡率,明军却不光没有崩溃,反倒是越战越勇,甚至陈文一度在想,如果当时没有掷弹兵的话,光是凭借着这支近代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军队承受伤亡的能力,或许也可以将清军耗到崩溃的吧。

    当然,作为主帅,他不光要保证胜利,更要尽量降低自身的伤亡才是王道。而下一步军队该当如何变革,以便于更加适应未来的战场,他的脑海中也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只是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展布。

    相较上一战,此番攻城战在交换比的数据上却显得有些不太合乎情理。攻陷一座由两万余精锐清军战兵守卫的府一级的坚城,完完全全的蚁附攻城。其结果是斩首将近三千,俘虏战兵一万有余人,最后明军的伤亡数字竟然不过是两百一十九。而且这还是把轻伤员一起算在内的结果,否则光算阵亡的话,连一百这个数字都没有打破。

    这个夸张到不可置信的数字背后,却是那些被明军驱赶着扑城的俘虏战兵和辅兵们的累累尸骸。更重要的是,明军在武器装备和战斗士气上已经达到了绝对的碾压,清军两天下来的伤亡加一起还不如那场野战就崩溃了,皆是如此。

    除此之外,前后两战,缴获的数字加在一起着实将陈文吓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