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肉制品

    第七十四章 肉制品 (第2/3页)

再写上炒制日期。

    肉松,黄州名产,也是首先出现在黄州的一种食品,和黄州火腿一样闻名山南。

    又有别称肉酥、肉绒,是将肉除去水分后制成的丝状碎末,能够保存长达数月,又便于携带,味道不错,搭配其他事物一起吃,可以勾动人的馋虫。

    比如肉松炊饼,价格便宜人人买得起,而酒肆里关于肉松的菜色也五花八门,有用来做佐料、配菜的,也有用来单独做菜的。

    西阳城里做火腿的店家不少,而做肉松的店家同样不少,如今在这院子里做肉松的,便是从各个店家调来的大厨,为官军炒制肉松。

    肉松耐存储,因为炒制过程放了酱油和盐,所以有咸味能够下饭,作为军中伙食的佐料再合适不过。

    大战在即,官府下了订单,在西阳城大规模采购肉松,因为只有黄州这里才有大量而廉价的猪肉。

    州衙吏员担任监厨,监督肉松制作的全过程,而这些肉松也定量装罐,成为山南官军的军粮,每个什每天一袋,配上几片火腿,就着热粥吃,有肉、有盐有味道,齐活了。

    唯一要注意的就是质量,炒肉松一定要炒得很干,这样才放得久;用肉必须是正常的猪肉,不能是病、死猪肉,也不能是“米猪肉”。

    每十袋装在一个大纸袋里包好,然后装车运往城中作坊集中,和其他肉松一起接受抽查,合格后集中分装外运。

    西阳城制作的肉松,可不光是猪肉松。

    。。。。。。

    巴东城,一阵肉香从作坊里传出来,十几口大铁锅里正在炒肉松,和西阳城屠宰场那里不同,巴东城炒的是鱼肉松。

    活鱼去头去尾去鳞去内脏,鱼鳔拿去熬鱼鳔胶,剩下的鱼身放在蒸笼里蒸熟,然后去掉鱼刺,剔下鱼肉。

    将鱼肉捏碎,放到大铁锅里和姜、盐、酱油一起炒,炒到肉质变干松即可,当然全程都有吏员监督,因为这些鱼肉松可是要给官军将士做军粮的。

    黄州猪肉多,鱼也多,而鸡鸭更多,官军下的订单,包括了这几种肉加工而成的肉松,也只有黄州才有能力接下这一笔大订单。

    杀猪是个力气活,杀一头猪要几个人合作;杀鸡、鸭只需要一个人,但量太大;而杀鱼虽然不麻烦,也不是力气活,可除刺和剔肉却很麻烦烦。

    做鱼松的鱼有讲究,刺不能多,为了保证质量,肉松里不能有刺残留影响口感,所以需要大量的人手来除刺和剔肉。

    好在这不需要多少力气,所以老幼妇孺只要不是眼花的,都可以帮忙做。

    巴东城的居民以军属居多,而订单分下来之后,军属们也被调动起来,杀鱼除刺熬鱼鳔胶,连小家伙们都来打下手。

    做鱼松军属是有酬劳拿的,计件付费,这更加激起大家的积极性,巴东城东码头,渔船每日都在大湖里打渔,湖泊各处村落的渔民,每日都运来鲜活的大鱼。

    制作鱼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