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权衡利弊

    第二十八章 权衡利弊 (第2/3页)

的结果,全是关于安州宁氏的情况分析。

    洋洋洒洒写了很多字,概而言之,王頍给安州宁氏下的定义是“有野心”,建议宇文温有所保留的支持对方。

    王頍何以说宁氏有野心呢?

    管中窥豹,他是将一些琐碎的细节,连接成线,最后得出结论。

    首先,安州州治宋寿,不过是一个小城,其规模之小看上去不像是个城池,而是一个大族的坞堡,而且比起中原豪族的坞堡,不过是稀松寻常的规模。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宁氏在城外的坞堡,规模大得多,如果没人事先说明,很容易让初来乍到的人误以为宁氏坞堡是宋寿城,而宋寿城是宁氏坞堡。

    另一点,是宋寿在册的户籍数只有千余户,看纸面数据十分可怜,甚至连中原一个大村都比不上,但王頍这几日明里暗里观察,光是宋寿周围耕作农田的农民,户数恐怕都远超于此。

    隐户,是这个时代司空见惯的事情,宁氏作为当地豪族,大规模隐瞒名下户籍也很正常,但隐瞒的户数逾两万,那就不正常了。

    这个数字,王頍是如何估算出来的?

    很简单,盐。

    安州濒海,州治宋寿城东南郊有钦水,钦水南流入海,形成了一个宽阔的海湾,宇文温本不太清楚安州在后世是什么地方,不过钦水给了他提示。

    岭表安州,大概就是后世的广西钦州,而钦水入海口处的海湾应该就是钦州湾,所谓靠海吃海,海边有一种重要的特产,就是海盐。

    这个时代海盐的制作靠“煮”,就是煮干海水得到剩下的盐,王頍观察到钦州湾有许多灶户,只是粗略观察便可知道灶户为数不少,他漫不经心的向宁氏打听煮盐业的情况,借此估算大概有多少灶户。

    有了灶户的大概数量,然后以每户每月的煮盐量,粗略估算出盐产量,然后根据宁氏透露出的口风,反推出海盐在安州本地的大概消耗量。

    因为盐是每家每户必须的东西,而每户每年消耗的盐数量很稳定,所以王頍借此推算安州当地大概有多少户。

    估算结果是不少于两万户,但州衙在册的户籍,不过千余户,当然宁氏给出的灶户数肯定不是真实数目,估算法误差很大,但至少能估算个大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