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章 后期制作

    第四百九十章 后期制作 (第2/3页)

挑选合适的镜头,比如《星愿》这部电影,镜头有一千多个,真正用到的,也就几十个,如何在这一千多个镜头里,把这几十个合适的镜头挑出来,就是剪辑师的工作。

    为了方便剪辑工作,剪辑师一般都会对所有的镜头编号,然后根据镜头编号来挑选,编号是为了方便。

    每一个剪辑师的编号习惯都不同,江夏虽然是导演在辅助剪辑,却也只能按照主剪辑师的习惯来进行编号。

    剪辑工作进行的很顺利,江夏到底是看过成片复制过来的,剪辑过程要多顺利有多顺利,需要哪一个镜头,根本不太需要对比,就能拿过来用。

    一般导演在剪辑电影的时候,都会思量用什么样的剪辑手法,每一个镜头的运用都需要细细思量,剪辑工作进行的很慢。这才有了粗剪版本和精剪版本,以及终剪版本。如果导演不参与剪辑工作,但对剪辑有不一样的看法,也会自己搞一个导演剪辑版出来。

    导演剪辑的电影版,会比剪辑师剪辑出来的终剪版本,要长的多。导演们对自己拍摄出来的镜头都非常的珍惜,舍不得这个舍不得那个,而且时间长,更能体现导演们的镜头语言。

    江夏不用考量那么多事情,他看过成品的电影,需要做的就是在剪辑时,把一个个镜头拼接起来就好。

    剪辑工作,对于胶片电影和数字电影,是不一样的工作。

    陆小凤那种数字电影,一切剪辑工作,都是在数字化的电脑上完成,用全新的数字软件去处理。《星愿》是胶片电影,比较传统的需要在大荧幕上映的电影,剪辑对象是一卷一卷的胶片,剪辑方式,是用剪刀和胶水,把需要的镜头,拿剪刀剪下来,用胶水粘上。这也是剪辑工作,被称作剪切的原因。

    这个过程是个非常细致的活,江夏自认做不来,工作室也没专业人士干这个,才从电影频道请了个熟人过来帮忙。

    “这个镜头用三十六号比三十五号感觉好一点。”

    “我还是认为三十五号好一点,三十六号的一点细节没弄好。”

    “三十五号整体协调性有点问题,三十六号协调性更好。”

    “三十五号跟四十三号连着更顺畅一点。”

    “三十六号跟四十七号也挺顺畅。”

    工作室内,江夏跟剪辑师在讨论镜头的取舍。江夏拍电影,同一个镜头都拍了备份,有的镜头还拍摄了好几个备份,都是符合江夏要求的镜头,在这些镜头上的取舍,江夏与剪辑师产生了一些分歧,两个人讨论着剪辑。

    江夏每天工作就是来工作室跟剪辑师剪辑电影,给巩杉工作室其他人吩咐的工作,是把十首MV制作出来,这个方面他不需要亲自盯着。有过给巩杉制作MV经验的许飞在,外加整个团队都跟着一起拍摄,江夏需要什么成品,他们都很清楚。

    两边都在进行剪辑工作,相比较而言,反而是MV这边的剪辑工作更慢一点,因为要加入一些特效镜头,抠图做特效要比纯粹的剪辑难的多。

    整整两周的时间,江夏和剪辑师没日没夜的忙碌之下,总算是剪成了九十分钟的成片。

    在观影室内,江夏顺畅着看了一遍之后,当即拍板定下来就这么一版了。

    谢过剪辑师并送上一笔不小的费用后,江夏开始跟工作室团队开始后期制作。

    首先是配音,搞定了配音,才能去搞伴奏等等,走的不是一个音轨,最后合成是一个音轨,后期制作一开始,却是分开弄的。

    配音工作,江夏让许飞带人去搞定,江夏本人则是去搞BGM。

    工作室养着一个乐队,在制作音乐上比原来方便了太多,直接把乐队拉来,江夏把需要的音乐给他们,让他们弄一个完整的出来。

    把工作交代出去,江夏松口气的同时,也很好奇,怎么赵永江还没辞职?

    按照沈胖子的说法,五月份的时候,赵永江就联系好了下家,现在都快八月份了,竟然还没辞职走人?想什么呢?

    江夏搞不明白,却也没去问他,虽然《瞎说》停更,着实让工作室的人奇怪了一阵,可江夏都没说什么,他们也就没去问。

    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