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战略总结

    第二十三章 战略总结 (第2/3页)

以后国土减半,丢失了淮南这个财赋重地,却额外增加了纳贡这个负担,而且到了李煜手里纳贡额还年胜一年,另外李煜本人的生活豪奢不算,举国佞佛的开销更是惊人,这么折腾下来,南唐还哪里有钱来整军经武?

    就是在如此脆弱的情况下,这个文学青年还特别喜欢中反间计,把南唐数得着的大将林仁肇鸩杀,演出了一起自毁长城的闹剧。

    这样的文学青年不幸做了国主,而没有去从事文学青年这个有前途的职业,最终国灭身辱也就很正常了,就是后来被另外一个捡了兄长便宜的文学青年牛头人了,那也没有什么奇怪之处。

    然而现在的这个李弘冀却是大为不同。

    当初淮南之战的时候,时任镇海军节度使、燕王的李弘冀放手柴克宏指挥军队救援常州,大破策应周军的吴越军,那时候还只能偶『露』峥嵘。

    在李弘冀继位之后,只是听到郭炜对南唐进奏使陆匡符质询了一下他登基时的仪仗问题,他就可以马上自贬制度,比起李煜在几年之后的惊恐无奈之下自贬制度,无疑是要积极主动得多。

    这样积极主动的自贬制度,在当时或许可以解释为李弘冀比李煜还要恭顺,不过放到现在来看,那显然是一次卧薪尝胆之举。

    李弘冀的宫廷生活也不如李煜那么多姿多彩,皇后、皇子都只是中规中矩,生活一点都不豪奢,也缺乏文采风流。

    当然,李弘冀更不佞佛,虽然因为根基不如郭荣牢靠,他做不到限佛,但是南唐的国库显然并没有为佛门出过什么贡奉,李弘冀的内帑就更没有给寺庙捐过一钱。

    南唐给朝廷的贡奉,李弘冀倒是一直在如数进献,而且朝廷但有所命,李弘冀也从不推脱拒绝,不过他也不曾像李煜那样主动地大幅度增加纳贡。

    如此几增几减,李弘冀手头可以运用的钱帛显然要比李煜的多得多,现在看来这些钱帛都被投到了军备方面去,尤其是火器作坊上面。

    李弘冀的朝堂上也不是尽数活跃着文学之臣。

    右仆『射』、知枢密院事殷崇义属于文学之臣,不过他的任职除了资历以外,更多的是便于李弘冀亲自掌握军机大事。

    中书侍郎、兼修国史、同平章事韩熙载倒是早负才名,不过真正让李弘冀器重他的,恐怕还是远大抱负和战略卓识。契丹灭后晋前后的事情,郭炜也是略知一二的,当时的韩熙载反对南唐征伐闽国,却主张趁势北伐规复中原,识见在南唐诸臣当中无疑是高人一等的。

    司空、平章事严续和吏部尚书、知尚书省事游简言及琼林光庆使、检校太保判三司廖居素这几个都是持正耿介之臣,倒是在文学方面殊无长处。

    李弘冀对经过战争考验的大将也是不吝拔擢的,镇南军节度使林仁肇、武昌军节度使郑彦华和镇海军节度副使陈德诚都是他重用起来的,和州刺史卢绛更是他自底层超擢的,后面两个人在这一次的吴越之战中就担任了佯攻的苏州方向的正副都统。

    对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