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两府补缺

    第十四章 两府补缺 (第2/3页)

金之体,身负天下之重,实在是不宜为了先父过哀。”

    “嗯,朕理会得……四位郎君也要节哀,枢相的家声还要靠你们来振作。朕还要回去与两府商议枢相的赠赙事宜,就不多打扰了……”

    灵堂这地方真是不能多呆,不经意间就让郭炜变得很感性了,当下察觉有异的他还是赶紧地辞别回宫,在这种时候需要尽快恢复理性,虽然他对朝廷的掌控已经是相当的牢靠了。

    …………

    “故工部尚书窦仪宜赠右仆射,故枢密使王朴宜赠侍中,并荫一子。”

    次相兼礼部尚书王溥报上来的这个治丧方案,自然主要是根据有司的惯例,不过也未尝没有领会皇帝的意思对王朴额外加等。

    对王朴荫补其一子,自然不会是已经入仕的王侁,那就是二十多岁还没有考中进士的王僎,这样的荫补基本上是去做东头供奉官,那就是从预备的文职转到武职了。不过在这个年头还没有出现重文轻武的风气,再加上郭炜大办武学让武将有了一条类似于文臣考进士的升迁之路,这样就让武将也能安心效忠,而且臣子们在文武之间转换毫无压力,只要本身的才能升任即可。

    至于王僎是不是胜任武职,郭炜眼下不需要去操心。反正荫补成供奉官的大臣子弟还有不少,通过武学培训一番之后做一做监军还是不难胜任的。

    而且以王朴的聪明才智,他的儿子应该是不会差的,王侁在征伐南唐之战中不就是中规中矩的么?

    当然,郭炜记得历史上的王侁是导致杨业战败被俘的罪魁祸首,不过那主要是性格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只要郭炜注意着不让王侁有负责整个方面监军的机会,同时主帅又不是像潘美那样因为忌惮监军而不敢战场专断,就不会让王侁的刚愎构成危害了。

    单单只是做大军之中某个部分的监军,王侁的这种性格其实也不能说坏,至少他真的可以起到监督一方的作用,而不是和主将沆瀣一气。

    “那么,对于枢密使和工部尚书的两个空缺,众卿都有什么看法?”

    那边人尸骨未寒,这边就开始讨论他们的继任者,似乎有些冷酷,不过这些关键性的岗位真不能长期空缺,尤其是现在南边还在打仗呢,起码枢密使不能缺位,哪怕是一时选不好人,用谁来权一权都是必须的。

    这种事情郭炜乾纲独断其实也是可以的,不过他并不打算这么做,掌控权力并不是一定要表现在什么事都亲力亲为,像这样的重大人事变动,郭炜作为皇帝控制住最后的决定权就可以了,中间经过主要大臣的讨论,既可以集思广益补全郭炜可能存在的对朝臣认识不足的问题,又可以看一看候选人在朝中的人缘和声望怎么样,这可比郭炜直接下旨让两府副署好得多了。

    范质还是当仁不让地第一个发言:“枢密使一职就由枢密副使李崇矩接任即可,他在枢密院已经任职多年,娴于吏事,明于军机,担任枢密副使也有些年头,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