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议取河东(三)

    第三章 议取河东(三) (第2/3页)

转运无匮乏之虞,河东孤垒不足为惧,就是错过了其伪主新丧之机也并不可惜。”

    念头通达了的郭炜少了方才的患得患失,胸中的那股自信又是油然而发,太原坚城又怎么了?自己辛辛苦苦弄火器练禁军,可不光是为了对抗契丹骑兵的,火器在攻坚方面同样出色,赵二用不超出时代的最强军可以打下太原来,没理由自己这些使用火器的更强禁军反而做不到了。

    就算刘承钧的继承人坐稳了位置又如何?他总不至于会比刘承钧的能力更强、位置更稳。自己打仗本来就一直是以我为主,靠着强大的国力军力和超前的兵器碾压对手,并不依赖使用什么奇谋妙计的,只要自身准备好了,就是刘承钧不死也一样要打北汉的,现在有机会抓住刘承钧刚死北汉君臣上下六神无主的时候突击当然最好,抓不住这个机会也没有什么可惜的。

    其实灭北汉的核心问题从来都是怎么攻破太原城,北汉的政治军事力量基本上全都在太原城呢,只要太原城一破,其他地方真的是传檄而定。而要想攻破坚城。除了爆破城墙之后以巷战歼敌这种硬来的方式之外,彻底根绝对方对外援的期盼更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正如王赞说的那样,北汉是契丹的儿子国,北汉每年给契丹的钱帛贡奉是契丹贵人们奢侈享受的重要来源,河东这块地方深深地楔入大周北疆,则是契丹用来牵制大周的重要力量,所以无论是从地缘政治、利益集团还是国家信义方面来说,只要大周攻打北汉,契丹都是会大力援助北汉的。

    相比于刘承钧的继承人坐稳位置构成的威胁,其实还是契丹可能的援军对大周军队威胁更大一些,所以出兵的时机确实应该以本方战力恢复的程度和契丹出兵的难易作为考量的重点,刘承钧死不死的无伤大雅,确实不应该在这个问题上患得患失了。

    “至于契丹出兵救援河东,此事无恃其不来,而恃吾有以待也,确如吕卿和王卿所言,契丹是必来的,不过我军自然可以精心选择出兵时机,使其难以出动倾国之兵。不过这等作战计划运筹司应该已经做出来多份,以一支偏师阻击契丹援军,以禁军及河朔诸镇之力足以应对,军资转运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运筹司有没有相关的计划,相关的计划有多少份,郭炜现在其实还不是很清楚的,如果两府的扩大会议不作出攻伐北汉的战略决策来,后续的一切其实都没有多少意义。不过郭炜交代运筹司的任务就是对所有可能的军事行动多做预案,不管是大周主动兴兵还是敌对势力主动侵扰,又或者国内哪个藩镇出现突发事变,在运筹司养着的那几十个军咨虞候可不是吃闲饭的,他们需要发挥想象力穷极一切可能性,准备好足够全面的作战预案,所以郭炜不用事先调阅就确信运筹司一定有许多关于征伐河东的军事计划。

    事实上在可能的河东之战当中,以偏师阻击契丹援军,禁军主力围攻太原城,周边州郡保证前线的军资粮草,这都是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