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通商口岸?

    第十三章 通商口岸? (第2/3页)

铁的需求都非常大,走私那么昂贵,他们私下里才会用良马来换,若是开辟了榷场,恐怕只是单方面有利于契丹了。”

    郭炜又是默默地点了点头,王溥说的话大概是这个时代大部分人的普遍意识。

    中原和草原之间的贸易,基本上就是一种单方面的需求,中原文明发达物产丰饶,如果草原上的游牧民能够提供合适的代价,中原出产的粮食布帛茶药盐铁都能成为他们的生活必需品——或许只有盐是一个例外,草原上有大量的盐湖,很多自然结晶出来的盐都可以直接食用了,所以游牧民所用的盐或许没有中原那么精细,但是却往往便宜了许多。

    然而草原上的游牧民能够提供什么产品来和中原交换呢?东北的人参别说这个时代还没有流行起来,那也不是在草原出产的——当然,人参的产地现在归属契丹和高丽两国;貂皮等贵重毛皮则是奢侈品,市场容量不大,很难作为草原的主力输出商品;剩下来的就只有牛羊马等牲畜了,不过牛羊等牲畜就近换一点粮食布帛还不成问题,长途运输起来可就未必值当了,想要大量换取茶叶、药品尤其是铁器,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草原上能够提供的最大宗且最合算的输出商品,其实就是马匹,回鹘这些年通过贡使经灵州贩运过来的良马可帮助回鹘买到了不少中原出产的珍品,但是契丹可能和回鹘一样地向中原大量输出良马么?契丹的野心可不同于回鹘,郭炜相信耶律贤一定没有放下和大周争雄的心思,那么他们就肯定不会很愿意向大周贩运良马了。

    缺乏合适的交换产品,购买力严重不足,在中原士民的眼中,草原显然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大客户,和西域比起来差远了。向这样的国家开辟边境榷场,在当时的人看起来也就是单方面有利于对方,试问连在礼仪方面都不肯做出丝毫让步的大臣们,却又怎么可能愿意在这样的实质利益上面做出让步?

    当然,以往的情况多半是这样的——中原不在乎草原这个小客户,草原上的游牧民买不到或者买不起他们眼馋的中原产品,在平常也就只能强忍着,不过一旦让他们逮到了机会,不管是中原王朝暂时地衰落了,还是北疆的防御稍微疏忽了,那些眼红的游牧民就会啸聚南下,直接动手来抢;而中原朝廷有时候是为了安抚对方,有时候或者只是单纯地为了减少麻烦,就会开辟几个边境榷场,用朝廷补贴的形式让中原的商人们和游牧民贸易,甚至半卖半送地向游牧民提供一些生活必需品。

    这种对北地的安抚措施,如果落到了以前,甚至在大周的初年,大臣们或许都会欣然接受,不过在如今刚刚获得对契丹军的一场决定性大胜的背景之下,北疆的防线差不多整体推进到了群山和内长城一线,大臣们又怎么肯答应下来呢?

    不过郭炜的想法却大为不同。

    以他穿越前接受的那些历史教育和科学方法论教育,在他看来,人类社会的底层基础是生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