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秋后

    第二十章 秋后 (第2/3页)

    这样稳赚的事情,即便会有一点不良后果,却又怎么做不得呢?

    真正让萧斡里感受到挫折和丧气的,还是“以牛羊换粮食”行动的失败,而且这个计划的失败并不是因为周国方面的阻挠。

    自从两国和议之后,在双方的边境上开辟了好几个榷场,其中成规模的有渝关、飞狐和灵丘,都是利于管理而不会影响到周国边防的地段。渝关是周国的整个燕山防线中最适合开关的,它处在山海之间,南北地势平坦有官道贯通,不过驻军的补给还可以依靠海运,所以商旅繁忙也不会损害当地的防御;至于飞狐和灵丘则是周国在最近的战争当中从蔚州一刀割下来的,突出于周国的整个防御体系,在这里开辟榷场并不会破坏防御体系的完整性,而这两个县城和蔚州的州城以及应州之间却又有山峦阻隔,所以又不是那么容易失守的。

    只是这几个榷场距离朔州都太远了,最近的灵丘都相距有四五百里,而且有一段狭窄崎岖的山路,驱赶畜群到那边去换回粮食来,那是时间长成本高,这样还不如直接杀了牛羊吃肉了。

    当然,没有正式开辟榷场的地方,也不是不能进行一些简单的贸易的,既然双方的朝廷已经议和并且准许通商了,下面边关的具体负责人当然会有一些临时处断的权力,朔州其实是可以直接和代州进行交易的。

    事情就是坏在代州并没有多余的粮食卖给萧斡里他们,而且不光是代州没有,代州南面的忻州同样没有。

    这就是战争的破坏力了。契丹的十万骑兵在忻、代之间盘桓数月,并且沿着滹沱河谷来去,不光是消耗了两州的大量存粮,也极大地破坏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最明显的例证就是当地种下的冬麦差不多全都被过路的契丹军马匹当成青草啃了个干净;而突袭占据了代州的周军人马虽少,他们却也一样没有带足辎重,所以同样要消耗州县的存粮,倒是之后从晋阳那边一路北进的周军都有自己的辎重供应,好歹没有加重当地的负担。

    战争的消耗让忻、代两州的库藏几乎见底,而滹沱河谷最好的耕地又几乎绝收,忻州的百姓更是被契丹败军烧杀一空,那时候就连恢复生产都需要周军从山北掳掠人口来填充忻州,而两州百姓的基本口粮和种子也需要周人来供应。

    经过了春季的抢播,早粟和高粱在夏秋的时候获得了正常的收成,八月里的冬小麦也已经播种下去,不过这一年的收获也就仅够当地百姓的口粮和偿还官贷了,来年的冬小麦能不能让当地百姓有所节余,一切还得看天气的。这还要感谢周国朝廷蠲免了当地三年的钱粮,否则的话两州百姓恐怕没有十年时间就别想翻身。

    不过既然蠲免了三年的钱粮,忻、代两州的官仓就不大可能供应得出朔州需要的粮食了,当地百姓在秋天用早粟和高粱的收获偿还的部分官贷,也就仅够驻军和官吏维持而已。

    官仓供应不了,没有余粮的百姓就更加不成,所以萧斡里他们的计划是算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