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造就

    第九章 造就 (第2/3页)

服装夜市来讲,这次商机并没有及时抓住,这些裙子都是大商场在热销。

    其中的主要原因,一是洪衍武作为掌舵人没及时反应过来。

    二是因为花城根本是港式服装的天下,这样的裙子就没有流行起来。

    好在他们这伙儿人也不亏,因为洪衍武初次去“花城”就曾有吩咐,让“大宝”和“力本儿”等天气一热,千万别忘了从“十三行”大量购进折叠花伞。

    这俩小子都记着这事儿呢,一点不敢怠慢,老早就开始谈货源。

    于是一过“五一”,数以万计的,好几个集装箱的货先后运到了京城。

    此举竟然无心插柳,成功地在京城掀起了一场“花伞热”。

    雨伞也能流行成风?

    说起这事儿,恐怕许多人都不信。

    可要知道这是什么年头!

    这个时候的北方,国人还大多用着黑色布面的大雨伞。

    顶多也就还有个绿或蓝,全都统一长长的伞杆儿。

    当拐棍儿是合适了,可要不是天气预报说有雨,谁出门也不爱带它。

    反过来,折叠花伞就不一样了,那是从香港、台湾传进来的新东西,只有沿海地区花城、福州和沪海有几家工厂可以生产。

    别看这种伞此时的样式还只是两折,但伞把一抽就短了一半,已经够装进包里的尺寸了。

    而且最关键的,是那些难看的伞布,变成了绚烂多彩的花伞面。

    得,这一下好了。

    不管下雨不下雨,只要出门,姑娘们就乐意从包里拿出伞举着,美其名曰“挡太阳”。

    于是不但街上有了撑着花伞的大姑娘们,摇来摆去的一景儿。

    这伞也就从此有了个别名,叫“遮阳伞”。

    另外除了东西好,伞的价钱也不贵啊。

    洪衍武他们可是大批量吃进的货,运输又走铁路物流集装箱,成本就特别合适。

    像花城本地生产的外汇套购伞原本是八块的批发价,“十三行”给他们降到了七块五。

    此外,还偷着批给了他们一万六千把六块九的香港伞。

    货到京城后,洪衍武又是统一按九块钱一把批下去的。

    这一拿到市面上,个体户们再按十一块钱的官方出厂价为基础来零售,当然就会显得很便宜。

    那么既然东西时髦、新颖,又赶上了时令,价钱还不贵,那老百姓就不可能不买账,这股风很顺利就“刮”起来了。

    开始的时候,纯靠零售,平均每天服装夜市能销掉差不多小两千把。

    秀水那头,即使高价坑老外,也能出个一二百把。

    后来又有精明的小贩从服装夜市这儿,十把、二十把的批发。

    结果到了六月中旬,每天的出货量竟高达三四千把,就这样一直卖到了七月下旬,总共销出去二十二万把之多,京城这边都把“十三行”买断货了。

    最后走的一批,有不少伞还是“十三行”从当地“罚没走私商店”里搞来凑上的。

    当然了,折叠花伞一短货,行市也就上去了。

    到最后,花城这边批发价比一开始高出近一块,油水已经不大了。

    而这时候京城的商场里也能见到大量沪海生产的折叠伞了,那么已经狠狠捞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