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九章 替换之道(一更)

    第三百八十九章 替换之道(一更) (第3/3页)

。”

    “这么复杂!”韩孺子吃了一惊。

    “陛下常在军中,只知行军征战之难,不知守成治国之艰,尤其需要一位称职的宰相。”

    韩孺子勉强点头,他已经很努力地想要信任赵若素,可还是时不时觉得这个家伙似乎在为大臣说话,“一圈轮下来,怎么也要三五年吧?”

    “至少五年。”

    “嘿,想换宰相还真是一件麻烦事。”

    “当初武帝任命这些官员的时候,要的就是这些‘麻烦’,如此一来,新帝登基可保数年稳定,三五年后,新帝信任的大臣也能轮换上来,顺利交接。”

    韩孺子大笑,突然明白问题出在哪了,武帝选任这批大臣时,看到的未来皇帝是桓帝,所以要留一批老成持重、但又比较容易对付的大臣,如果桓帝在位时间足够长久,也会留下类似的一套班子给继位者,可是意外发生,桓帝早逝,继位者是毫无准备的韩孺子,赶上大楚内忧外患不断,最关键的是,这位皇帝没当过太子,没有提前培养过自己的大臣,导致新旧朝廷无法平稳更换。

    韩孺子召见赵若素时没想聊这么多、这么深,眼见蜡烛越来越短,他说:“今晚先到这儿吧。”

    “陛下早点安歇,微臣随传随到。”成为府丞的赵若素,又是“微臣”而不是“草民”了。

    赵若素退到门口,皇帝叫住他,“先帝在位日浅,可是也该有几位信任的大臣吧,都有谁?”

    赵若素却不愿直接说出人名,“微臣已将朝廷大臣的轮换顺序说得很清楚,陛下调看先帝登基以来的官员任免名单,自然就都明白了。”

    韩孺子从杨奉那里经常领取题目,因此并不觉得赵若素无礼,“好。”

    赵若素退下,韩孺子琢磨着这件事不用做得太正式,明天下午向进府的吏部尚书冯举询问即可。

    武帝留下来的是一批守成大臣,在位时间已经过长,即使暂时不能用自己欣赏的人代替,韩孺子也希望尽量做些变动,或许父亲培养的大臣当中就有人才。

    今晚他不打算回臥房休息,想找一本武帝纪看看,手边却没有,随口叫了一声:“孟娥。”

    孟娥经常借皇帝的书看,武帝纪不在书桌上,应该就在她房里。

    没有回应,韩孺子这才想起,孟娥现在不能随便到皇帝身边,他叫来外面的太监,“传王赫。”

    王赫很快到来,韩孺子只有一条命令:“传孟娥。”

    王赫露出明显的犹豫,“陛下给了我们三天时间,请允许我们调查……”

    “不必了。”韩孺子加重语气,“朕明白你的难处,也明白规矩的重要,可如果处处都是规矩,要朕又有何用呢?”

    这话说得稍有些重了,王赫一惊,再不敢多话,立刻应是,躬身后退。

    韩孺子这句话其实是想说给不在场的赵若素,身为皇帝,他可以遵守规矩,可大楚的敌人呢?尤其是极不可信的匈奴人呢?他们会给大楚朝廷逐步调整的时间吗?

    赵若素的确指明了一条道路,但韩孺子要自己决定是步行,还是快马加鞭。(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