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9章 我们提前完成生产任务

    第1929章 我们提前完成生产任务 (第2/3页)

略会带来很好的结果。

    “安德洛夫娜同志,您觉得咋么样?”杨明志又转过身问道,“你把他们分到各个班组,作为帮工。”

    “遵命!局长同志。”她说话的同时又是一记军礼。

    杨明志又是下意识回礼,然后表态:“你的态度值得我信任,但是我需要你的一个承诺。”

    “是关于产能增长的承诺?您放心,产能必然增长,而且……”她再看看这些器宇轩昂的年轻人,咬了咬牙说,“我们的增产绝对能超乎您的想象。”

    “哦?您打个比方?”

    “我……”

    俄国人,虽然大家都在强调要尽量谦虚,结果大家还是喜欢吹牛,或者说许多别人的事总是会把话说得比较绝对。

    安德洛夫娜脑子里马上盘算一下,她有了一个点子,这便说道:“从明天开始新的一周,第一周我会尽量训练这些新人,因此在下一周我们的产能不会提升很多。我非常有信心给予他们一周时间的高强度训练,使得到了第二周,他们能成为非常优秀的工人。”

    听到这些,杨明志是相信安德洛夫娜的,也更相信自己的设计员们。

    安德洛夫娜继续放出豪言:“我们会把装配能力提高到日产七百支以上。甚至我们会……”她猛地跺了跺脚,“一千!我们会冲击一千支!”

    众多门口工作的工人们,她们不敢抬头去看局长别列科夫,各个埋头苦干,唯有耳朵聆听他们说话的细节。

    但是车间主任安德洛夫娜居然发了狠,日产一千支,真是要了大家的老命!众多的工人们心头一紧,一个个都在盘算她的豪言如何能成功?

    “日产一千?”杨明志惊讶的问,“真的可以达到?即便给你增加三十个工人,我觉得你的日产达到八百就是极限。亲爱的,做事要切合实际。”

    “我们会的!”

    安德洛夫娜感觉自己是被怀疑使得,她又重申自己的豪言一番,又从工作时间和人员数量,乃至考虑压缩工人吃饭时间,即调整方案变成食堂把伙食直接送到车间,让大家半小时内吃完饭继续工作。

    她不是自负的觉得工人们可以在现有工作时间完成日产一千的目标,而是宣称通过压缩工人的所有闲暇时间用于工作,完成任务产量。

    如果这个女人是活在资本主义国家,她的这套作风是会被资本家欢迎的。

    她的这番说辞使得日产一千有了合理性,杨明志觉得,倘若工厂生产的是民用品,那就有着非常熟悉的感觉。

    因为另一个位面的中国,奋发图强的时期内,就有一段时间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快速发展,同行的残酷竞争以及国际市场巨量的订单,使得所有工人恨不得把所有时间投入生产。所有人都是为了更大的利益,对于那些工人,他们一段时间是乐意用超长的付出获得更多的财富的。

    但是这种堪称虐待的作风不能长久。

    人是人,不是莫得感情的机器人。

    不过危急时刻,苏联的工人们会为了生存拼命工作。

    杨明志很满意这个比自己老婆就年长一岁的姑娘,她现在的表现像极了自己手下的士兵。那种不畏强敌硬是要去打,还怀揣着必胜之信心,这种士兵堪称强悍!

    有着这种精神的人倒了哪里都是中流砥柱,由则有的人才构成的团体,就是充满强大的战斗力的。

    “很好。你很勇敢,让我想到了我曾经的部下。有一个叫秋莎的姑娘,她比你年长仅仅六岁,用白俄罗斯方言就叫做秋舒雅。你知道我,几个月前我还在白俄罗斯的沼泽地指挥作战。那个姑娘我提拔她做了旅长,她带领五千名和你年纪相仿的姑娘,向着敌人发动了一次勇敢又成功的冲锋。她们彻底歼灭了敌人的一个炮兵团,让我的部队至少获得二十门大口径野战炮。而她们的损失微乎其微。

    请问!你……你能够成为我第二个秋莎吗?”

    “我能!”安德洛夫娜的态度非常坚决,因为这是局长第二次提到那个神奇的秋莎。

    “好啊!”杨明志一脸高兴,突然心血来潮说道:“日产一千支,它是一个艰难的成就。我要给你们一些额外奖励。”

    最好的奖励恐怕就是粮食,不过自己已经去乌莫夫那里要了一批给养供给。考虑到乌莫夫也有难处,那个家伙手里的资源有限,要把有限的粮食供应各个工厂,绝不是轻松分配的事宜。

    太难为他的话,也许乌莫夫还能硬着头皮增加给养,但是这么做了等同于他必须从别的工厂那里削减份额。

    干脆就从自己的腰包里那东西当做补贴,那就是卢布现金!

    一百万卢布算什么?如果新枪能在下一次大战役打出威风,奖金必然更多。何况把自己的先进作为工人的补贴,斯大林得知此事,她是否会对自己更加放心呢?

    想想看,这个别列科夫或许是势利之徒,但是在国际正义上,此人是看得清孰轻孰重的。

    钱,苏联现在就是缺钱。

    杨明志也狠了狠心:“我从我的账户拿出钱,只要你能完成一千支,整个工厂的产能第一名的班组奖励一千卢布。但是你装配环节有所不同,第一名奖励一千卢布,其余班组五百卢布。”

    话音刚落,他又觉得自己这番豪言说得太大了,自己的腰包的钱可没有那么多,根本经不住这般消耗。杨明志实在觉得,安德洛夫娜为了得到赞誉和荣誉,会拼命完成这项任务。

    杨明志补充道:“这种奖励每周一次,就这么定了。接下来,我把设计员都放在你这里,你把他们分配到各个班组。这件事……”

    他又看了一下厂长安德烈耶夫:“厂长同志,你来帮她分配这些新人,我就在这里监督,有什么问题立刻问我。”

    至此,安德洛夫娜手里多了一直战斗力强悍的生力军。

    甚至她根本就不知道,所有的新人在伊尔库兹克的许多工厂,至少有了三个月的一线工作经验。更有趣的是,他们中的许多人当时就从参与到枪械或是重武器零部件的生产,好巧不巧他们对突击步枪的图纸了解最为深刻。

    所以这些优势凑在一起能达到怎样的效果呢?

    仅仅是一天的磨合,安德洛夫娜就不得不承认,这些人真是天之骄子,不但有不错的动手能力,头脑更是令人羡慕。

    才是星期二,又来装配车间的他们已经可以和资深装配员一样的。

    大家的手指缠着胶布,男人女人都带着灰色麻布头套,一些人还戴着口罩。

    他们厚实的棉衣困扎着劳动布围裙,坐在木椅上一动不动,唯有如厕时间才会离开。

    杨明志待在厂长办公室,就着房间里立起来的小铁炉烤着土豆,脑子里不禁盘算起未来的大战役。

    他现在不得不多想,不得不接受神奇的现实,那就是到了星期三的白天,他一觉醒来得到统计部门拿出的报告单,所谓在星期二,装配车间的产能已经突破八百支。

    事情的发展出乎意料,情况还在向更疯狂的方向发展。

    毕竟,两个工厂的工人合并生产,他们的技术能力只会越来越强。现在的生产情况逐渐发生奇特变化,那就是因为大机器的生产,枪械的零部件增长速率非常惊人。

    杨明志可以估测到,装配工可以达到日装配八百支,那些每天生产的零件,完全是可以拼凑出一千支以上。

    工人们的产能真是每天都在增长,杨明志心里别提多高兴,所以他发了狠,目前设计局就留下十个人看家,以维持日常的基本运作、其他设计员通过来工厂,连同设计局的大部分警卫员,这些人不直接参与装配,他们因为都会开车的缘故,就担任叉车和内部卡车司机。

    杨明志想方设法的增加工厂的人力资源,他也抽空去了储蓄银行提前取款两万卢布。

    他的行为颇为高调,就是告诉因为这笔钱要作为工人们的额外奖金,此消息自然第一时间传到州长乌莫夫耳朵里。同样传过去的正是834厂和835厂的产能爆发的喜讯。

    之后的时间,枪械日产能力不断向1000支逼近,这就仿佛划龙舟,所有成员卯足了劲冲向那个伟大目标。

    结果就在星期六的上午,杨明志得到汇报,日产一千支的计划已经完成。

    大量的枪械就摆在仓库里,统计部门不辞辛劳连夜计算,待夜班结束后,最后一支枪加入统计。数据是非常真实的,带木质枪托的突击步枪数量刚刚过千,而且它们的质量理应得到保证。

    所有的枪械只可能在仓库停留极度短暂的时间,因为每天上午,军队的卡车都会开来,会把枪械运到军队靶场。

    说来非常有趣,那里训练的新兵,他们不但使用莫辛纳甘训练,也使用新式突击步枪和班用机枪。乌莫夫的确有意将新西伯利亚州组建的新部队换装新兵器,所以他们必须提前接受新兵器的训练。

    但是他们现在还有新的工作,就是校枪。

    新下生产线的枪都每一把校对的,非常时期这一工作就给了新兵。新兵用新枪训练,打靶成绩凑合,说明新兵素质凑合,新枪也可以。

    新式突击步枪也是这样的套路,只是他们用新枪训练一天,挑出里面的残次品,剩下的合格品直接运到目标部队了。

    所以有残次品吗?当然有!

    毕竟装配车间也是在赶工,那些毛病是检验员不能察觉的,只有靶场上才能体现出来。不过残次品的比率很低,五百支能有一支都不错了。

    “见鬼,真的过一千了!”望着满满当当的木箱,里面确实累计装了一千支步枪。他因为兴奋,眼皮也不自觉的跳动起来。

    安德烈耶夫兴高采烈地祝贺:“太好了,这下只要靠我们就能完成领袖的命令。”

    “三万支?不,同志,你的工作任重道远。”杨明志豪言道,“州长同志有一个伟大的梦想,这就是未来新西伯利亚公民组成的新部队,他们奔赴遥远的战场,一定要拿着故乡生产的新式武器。这样,他们会觉得自己在战壕中,每一刻都得到了故乡人民的祝福。还有,我们的新武器是真的美妙。”

    杨明志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为了自己的诺言他支出了一万卢布。

    他也暗自庆幸,幸好自己的妻子是睿智的,不会为了自己支出的巨款嗷嗷叫。

    有了第一个日产一千就会有第二个,这一切情况居然持续了四天!

    难道它将变成一个常态化的事?哪怕工人们明知道,就是各个班组去争取第一,额外奖金的一千卢布也只是一周领一次?他们这样拼命是否会闹出事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