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二 报应一(金刚经)

    卷第一百二 报应一(金刚经) (第2/3页)

以手摩头,忽爆作巨声,头已破矣,武安乃从中出,即具述前事。又抚其背,随手而开,既出,全身衣服尽在,有少大虫毛,盖先灸疮之所粘也。从此遂出家,专持金刚经。(出《报应记》)



    【译文】



    隋朝蒯武安,是蔡州人。他臂力过人,擅长射箭,常常射老虎。正赶上老虎在嵩山以南行凶,前去射虎。快到深山时,忽然有一个怪物象野人一样。用手撕开老虎的皮,罩在武安的身上,又把他推下深涧。等到他起来,已经变成老虎了。他非常惊慌害怕,不知道怎么办。忽然听到钟声,知道是和尚住的地方,就去求救。果真看见一和尚在念金刚经,他就闭着眼睛趴在那里。那个和尚用手摸他的头,忽听一响巨响,头已破了,武安才从中露出,就把前面的事全告诉和尚。和尚又抚摸他的脊背,便随手而开,武安才完全露出来了,全身的衣服都在,只是有些老虎的毛,大概是先前长疮的地方粘的毛。从这以后他便出家,专心念金刚经。



    --------------------------------------------



    睦彦通



    睦彦通隋人,精持金刚经,日课十遍。李密盗起,彦通宰武牢,邑人欲杀之,以应义旗。彦通先知之,遂投城下,贼拔刀以逐之。前至深涧,迫急跃入,如有人接右臂,置磐石上,都无伤处。空中有言曰:“汝为念经所致,因得还家。”所接之臂,有奇香之气,累日不灭。后位至方伯,九十余终。(出《报应记》)



    【译文】



    睦彦通是隋朝人,虔诚地念诵金刚经,每天学习十遍之多。当时李密造反,彦通守卫武牢关。城里的人欲杀他,来响应义军。彦通事先知道了这件事。急忙出城。贼众拔刀来追赶他。到了深涧前,被迫急忙跳入涧中,他感到好象有人拉住他的右臂,把他放在磐石上。他一点也没有受伤。天空上有人说:“你因为念经才能得救,得以回家去。”他被拉住的那个右臂,有奇异的香气,多日不消散。以后爵位到方伯,九十多岁才死。



    --------------------------------------------



    杜之亮



    隋杜之亮,仁寿中为汉王谅府参军。后谅于并州举兵反,败,亮与僚属皆系狱。亮惶惧,日夜涕泣。忽夜梦一僧曰:“汝但念诵金刚经,即此厄可度。”至晓,即取经,专诚习念。及主者并引就戮,亮身在其中,唱者皆死,唯无亮姓名。主典之者皆坐罚,俄而会赦得免。显庆中,卒于黄州刺史。(出《报应记》)



    【译文】



    隋朝杜之亮,文帝仁寿年间做了汉王谅的参军。后来谅举兵在并州谋反,失败。亮和他的同僚等都被抓进监狱里,亮惶慌害怕,整天的哭泣流泪。忽然夜里梦见一个和尚说:“你只要念诵金刚经,就可免除这种厄运。”到了天亮,亮就拿来经书,专心致志诵读学习。等到和首犯准备受刑时,亮也在当中。点到名的都处死,唯独没有念到亮的姓名免去了一死。主持典刑的人都被罚,后来赶上大赦又把杜之亮放了出来。到了唐高宗显庆年间,在黄州刺史的任上才死去。



    --------------------------------------------



    慕容文策



    慕容文策隋人,常持金刚经,不吃酒肉。大业七年暴卒,三日复活,云:“初见二鬼,把文牒,追至一城门,顾极严峻。入行四五里,见有宫殿羽卫,王当殿坐,僧道四夷,不可胜数。使者入见,文策最在后,一一问在生作善作恶,东西令立。乃唱策名,问曰:“作何善?”对曰:“小来持金刚经。”王闻,合掌叹曰:“功德甚大,且放还。”忽见二僧,执火引策。即捉袈裟角问之,僧云:“缘公持经,故来相卫,可随烛行。”遂出城门,僧曰:“汝知地狱处否?”指一大城门曰:“此是也。”策不忍看,求速去。二僧即领至道,有一横垣塞路,僧以锡扣之,即开,云:“可从此去。”遂活。(出《报应记》)



    【译文】



    慕容文策是隋朝人,常常念金刚经,不吃酒肉,隋炀帝大业七年突然死去了。三天后又活了过来。说:“当初看见两个鬼,手拿文书,捉他到一城门,看管他们都非常严厉,入城走了四五里路,看见有一座宫殿有兵把守着,阎王正坐在大殿当中。和尚、道人等众人物很多,数也数不过来。使者进入拜见,文策跟在最后。阎王一个一个问拘来的人生前作的善恶等事,然后叫他们站在东西两边。这时才喊到文策的名字,问他说:“你做了哪些好事?”文策回答说:“我从小就念金刚经。”阎王听后,拍手称赞说:“功德很大,暂且放你回去。”忽然看见两个和尚,举着火把领着文策。文策就抓住和尚衣角问他。和尚说:“因你念经,因此来护卫你。可随着火把走。”就出了城门。和尚说:“你知道地狱在哪里吗?”然后指着一个大城门说:“这就是。”文策不忍看,请求快离开。两个和尚就领他到了路上,有一堵墙堵住了去路。和尚就用锡杖敲打墙,墙就打开了。和尚说:“可以从这里出去。”于是文策又复活了。



    --------------------------------------------



    柳俭



    唐邢州司马柳俭,隋大业十年任岐州岐阳宫监。义宁元年,坐诬枉系大理寺。俭至心诵金刚般若经,有两纸未通,不觉眠睡。梦一婆罗门僧报云:“檀越宜诵经令遍,即应得出。”俭忽寤,勤诵不懈经二日,忽有敕唤,就朝堂放免。又俭别时,夜诵经至三更,忽闻有异香,散漫满宅,至晓不绝,盖感应所致也。俭至终,计诵经得五千余遍。(出《法苑珠林》)



    【译文】



    唐代邢州司马柳俭,隋炀帝大业十年时曾任岐州岐阳宫监。隋恭帝义宁元年,冤枉他犯了诬告罪而被押在大理寺。柳俭虔心诵读金刚般若经,有两页没有读完,不知不觉睡着了。梦见一个印度和尚告诉他说:“施主诵读经书应当从头到尾读完,就能够得到释放。”柳俭醒来,勤奋不懈地诵经。又过了两天,忽然又有令下,就在朝堂上放了他。柳俭在离别时,当夜诵读经书到三更时分。忽然闻到有奇异的香味,充满牢房,一直到早晨也不断,大概是感动上天所造成的。柳俭一直到死,共诵读经书五千多遍。



    --------------------------------------------



    萧瑀



    萧瑀,梁武帝玄孙,梁王岿之子。梁灭入隋,仕至中书令,封宋国公。女炀帝皇后,笃信佛法,常持金刚经。议伐高丽,不合旨,上大怒。与贺若弼、高颍同禁,欲置于法。瑀就其所,八日念金刚经七百遍,明日,桎梏忽自脱。守者失色,复为著。至殿前,独宥瑀,二人即重罚。因著《般若经灵验一十八条》,乃造宝塔贮经,檀香为之,高三尺。感一鍮石像,忽在庭中,奉安塔中,获舍利百粒。贞观十一年,见普贤菩萨,冉冉向西而去。(出《报应记》)



    【译文】



    萧瑀,是梁武帝的重孙子,梁王岿的儿子。梁灭亡后归顺隋朝,官到中书令,封为宋国公。他的女儿是隋炀帝的皇后,他诚笃信奉佛法,常常念诵金刚经。因商议讨伐高丽,不附合皇帝的旨意,皇上大怒,和贺若弼、高颍一起被囚禁,想要置之于法。萧瑀在监牢中。八天念金刚经七百遍。第二天,枷锁忽然自己脱落,看守的人大惊失色,又给他带上,等到了金殿上,唯独宽恕了萧瑀,那两个人就受了重罚。于是萧瑀写了《般若经灵验一十八条》,还建宝塔贮藏经书。塔用檀香木造成,高三尺。感召来一黄铜佛像,落在院子里,把这佛像也安放在塔中,获得佛骨一百粒。唐太宗贞观十一年,看见了普贤菩萨,从塔中出来慢慢地向西而去。



    --------------------------------------------



    赵文信



    唐遂州人赵文信,贞观元年暴死,三日后还苏。自说云:初死时,被人遮拥驱逐,同伴十人,相随至阎罗王所。其中有一僧,王先问云:“师在世修何功德?”师答云:“道徒自(明抄本“道徒自”三字作“贫道从”。)生以来,唯诵金刚般若经。”王闻此语,忽即惊起,合掌赞言:“善哉善哉!师审诵般若,当得升天,何因错来至此?”言未讫,忽有天衣来下,引师上天去。王复唤遂州人前曰:“汝在生有何功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