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十 报应九(观音经)

    卷第一百十 报应九(观音经) (第3/3页)

邺寺去了,于是得以幸免。



    --------------------------------------------



    毕览



    苻秦毕览,东平人,少奉法,随慕容垂北征,没虏,单马逃窜。虏骑追将及,览至心诵念观世音,既得免脱。入山,迷惑失道,又专心持念。中夜见一道人,法服持锡,示以途径,安然至家。(出《冥祥记》)



    【译文】



    苻秦时毕览是东平人。年少信奉佛法,跟着慕容垂北征,被俘,单马而逃窜。看敌人骑马将要追上他,毕览诚心诵念观世音经,就得以脱免。进入山中,又迷了路,又专心念经。则看见一个道人,穿着法衣拿着锡杖,给他指出去路,毕览便安全到达家中。



    --------------------------------------------



    释法智



    沙门释法智,为白衣时,尝独行至大泽中。忽遇猛火,四方俱起,走路已绝,便至心礼诵观世音。俄而火过,一泽之草,无有遗茎者,唯法智所容身处不烧,始乃敬奉大法。后为姚兴将,从征索虏,军退失马,落在围里,乃隐沟边丛棘中,得蔽头,复念观世音,心甚勤至。隔沟人遥唤后军,指令杀之,而军过搜觅,辄无见者,遂得免。后径出家。(出《冥祥记》)



    【译文】



    出家僧人法智,为平民时,曾经独自走在大泽中,忽然遇到猛火,四方烧起,走投无路,便诚心诵念观世音经,不一会火烧过了,一泽之草,没有一点保留的,只有法智所藏的地方一点也没烧着,于是他开始更加敬奉大法。后来做了姚兴的将官。从征追赶敌人,退军时落马,落在包围中,于是他便隐藏在沟旁的荆棘里才遮住了头,又念观世音经,心更加忠诚。隔沟人远远地喊后军。让他们杀死他,而后军过来搜索,都没有看见他,于是获救。以后他便出家。



    --------------------------------------------



    孙道德



    宋孙道德,益州人也。奉道祭酒,年过五十,未有子息,居近精舍。景平中,沙门谓道德曰:“必愿有儿,当至心礼诵观世音经,此可冀也。”德遂罢不事道,丹心投诚,归诵观世音。少日之中,而有梦应,妇即有孕,产男。(出《冥祥记》)



    【译文】



    宋朝的孙道德,是益州人,信奉道教,任主管。年龄已过五十岁,还没有子女,居在精舍附近。景平年中,僧人对道德说:“你一定希望有儿子,就应当诚心礼念观世音经,这样才可以有希望。”道德就不去事道,而诚心诚意去念观世音经。几日之中,有梦应验,妇人即有了身孕,后生下一男。



    --------------------------------------------



    张兴



    宋张兴,新兴人,颇信佛法,常从沙门僧融、昙翼时受八戒。元嘉初,兴尝为劫贼所引,逃避。妻系狱,掠笞积日。时县失火,出囚路侧,会融、翼同行,偶经囚边,妻惊呼:“阇梨何不赐救?”融曰:“贫道力弱,不能救如何?唯宜劝念观世音,庶获免耳。”妻便昼夜祈念,经十日许,夜梦一沙门以足蹑之曰:“咄咄,可起。”妻即惊起,钳锁桎梏俱解,然闭户警防,无由得出,虑有觉者,乃却自械。又梦向者沙门曰:“户已开矣。”妻觉而驰出,守备俱寝,安步而逸。暗行数里,卒值一人,妻惧躄地,已而相讯,乃其夫也。相见悲喜,夜投僧翼,翼匿之,获免焉。(出《冥祥记》)



    【译文】



    南朝宋时的张兴是新兴人,很信奉佛法,曾跟着僧人僧融、昙翼同时受八斋戒。元嘉年初,张兴尝被劫贼所牵连逃跑躲避。妻子被抓进监狱,几天来严刑拷打。当时县里失火,就把囚徒放在路边,正赶上僧融、昙翼路过,偶然经过囚徒处。张兴的妻子惊呼:“阇梨为何不救救我!”融说:“我力量单弱,不能救你怎么办呢?只应勤念观世音经。大概能获免罢。”他的妻子便昼夜念经祈祷,过了十天左右,夜里梦见一个僧人用脚踢她说:“喂!喂!可以起来了。”妻子惊起,钳枷锁都解开了,然而关着门又有防守,没有办法出去。怕有人觉察,于是自己卸下刑具。又梦见先前的僧人说:“门已经开了。”他的妻子便醒来快跑,守备的人都睡了,她便顺当地逃出。暗行几里,偶然碰到一个人,她惊怕地仆倒在地上,过了一会又互相问,才知道是她的丈夫。相见后悲喜交加,连夜投奔僧翼,翼把他们藏了起来,才获免了。



    --------------------------------------------



    昙无竭



    宋元嘉初,有黄龙沙门昙无竭者,诵观世音经,净修苦行。与徒属二十五人,往寻佛国,备经艰险。既达天竺舍卫,路逢山象一群,竭赍经诵念,称名“归命”。有狮子从林中出,象惊奔走,后有野牛一群,鸣吼而来,将欲加害。竭又如初归命,有大鹫飞来,牛便惊散,遂得免。(出《法苑珠林》)



    【译文】



    南朝刘宋元嘉年初。有个黄龙僧人昙无竭,诵读观世音经,净修苦行。和他的徒弟们二十五人,去寻找佛国,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终于到达了天竺国舍卫。在路上碰到一群山象,他抱着经诵念,呼唤救命。有一个狮子从树林中出来,大象惊慌逃走,后来有一群野牛,吼叫而来,将要加害于他们,无竭又象起初那样念经求救,又有大鹫飞来,野牛便惊散,才得以脱免。



    --------------------------------------------



    车母



    车母者,遭宋庐陵王青泥之难,为虏所得。在贼营中。其母先来奉佛,即然七灯于佛前,夜精心念观世音,愿子得脱。如是经年,其子忽叛还,七日七夜独行,自南走,常值天阴,不知东西,遥见有七段火光,望火而走,似村欲投,终不可至。如是七夕,不觉到家,见其母犹在佛前伏地,又见七灯,因乃发悟。母子共谈,知是佛力,自后恳祷,专行慈悲。(出《宣验记》)



    【译文】



    车母,遭南朝宋时庐陵王青泥之难,被俘在贼营中。他的母亲从来供佛,就在佛前点燃了七盏灯,整夜精心念观世音经,愿儿子能脱险。象这样整一年,她的儿子忽然逃走,独自走了七天七夜,向南走,常赶上天阴,就不知道东西。远远看见有七段火光,望见火而跟着走,好象是村子想要去投宿,却始终不能到达。象这样又经七个晚上不知不觉就到家了。看见他的母亲还在佛前跪在地上,又看见七盏灯,他才明白过来。母子共谈,知道是佛的力量,从此更加诚恳祷告,专门行善。



    --------------------------------------------



    释昙颖



    宋长干寺有释昙颖,会稽人,少出家,谨于戒行,诵经十余万言,止长干寺。善巧宣唱,天然独绝。颖常患癣疾,积治不除。房内恒供养一观世音像,晨夕礼拜,求差此疾。异时,忽见一蛇,缘壁上屋。须臾,有一鼠子,从屋坠地,涎液沐身,状如已死。颖候以活,即取竹刮除涎液,又闻蛇所吞鼠,能疗疮疾,即取涎以傅癣上。所傅既遍,鼠亦还活。信宿之间,疮疾顿尽,方悟蛇之与鼠,皆是祈请所致。于是王所重,名播遐迩,后卒所在,年八十一。(出《高僧传》)



    【译文】



    宋朝长干寺有个和尚昙颖,是会稽人,少年出家。谨守戒行,诵读经书十多万言,后到长干寺。善于宣唱,天下独一无二。昙颖常年患癣病久治不愈。房内常常供奉一位观世音像,早晚礼拜,请求治好这个病。不长时间,忽然看见一条蛇,沿着墙壁爬上屋顶。不一会,又有一个老鼠,从屋顶落地,涎液满身,象是已死了。昙颖等它活,就拿竹刮掉它身上的涎液,又听说蛇所吞吃的老鼠,能治疗疮病,就取涎液上到癣上,都上遍了,老鼠也就活了,两夜之间疮病都好了。才明白蛇与鼠,都是自己祈祷请求的东西。因此被君王所器重,远近闻名,后寿终正寝。享年八十一岁。



    --------------------------------------------



    邢怀明



    宋邢怀明,河间人,为大将军参军。尝随南郡太守朱循之北伐,同见陷没,伺候间隙,俱遁南归。夜行昼伏,三日,犹惧追捕,乃遣人前觇虏候,数日不还。一夕,将雨阴暗,所遣人将晓忽至,乃惊曰:“向遥见火光甚明,故来投之,那得至而反暗。”循等惊愕。怀明先奉法,自出征,恒顶戴观世音经,诵读不废。夕亦暗诵,咸疑是经神力,遂得脱免。居于京师,忽有沙门诣怀明云:“贫道见此巷中及君家有血气,宜移避。”语毕去。怀明追而目之,出门便不见,意甚恶之。经二旬,邻人张景秀,伤父及杀妻,怀明以为血气之征,庶得无事。时与刘斌、刘敬文同在一巷,其年并以刘湛之党,被诛夷。(出《法苑珠林》)



    【译文】



    南朝宋时的邢怀明,是河间人,做了大将军的参军,曾随同南郡太守朱循之去北伐,一同陷入敌手。他们找个了时机,一起逃走南归。夜里行走白天躲藏,三天还怕来追捕,于是就派人前去窥探虏候情况,几天不回。一天夜里,阴暗将要下雨。所派的人将要天亮时忽然回来了,惊讶地说:“先前远远地看见火光很明,所以就一直奔来,结果到了跟前火光反而暗了。”朱循之等非常惊愕。怀明先前信佛,自从出征,总是带着观世音经,诵读不停。那天晚上也暗中诵读。都疑心是诵经的神力,于是能够走脱。他住在京城,忽然有个出家僧人对怀明说:“我看见这个巷子中及你家有血气,应当躲避。”说完就走了。怀明追出看他,他出门便不见了,心里很讨厌。过了二十天,邻居张景秀,伤害了他的父亲并杀死了他的妻子。怀明认为这正是血气证明,希望自己相安无事。当时和刘斌、刘敬文同住在一个巷子里,那一年因为是刘湛的同党,一起被杀害。



    --------------------------------------------



    王球



    宋王球字叔达,太原人,为涪陵太守。以元嘉元年,于郡失守,系在刑狱,防锁坚固。球先精进,用心尤至。狱中百余人,并多饥饿,球每食,皆分施之,日自持斋,至心念观世音。夜梦升高座,见一沙门,以一卷经与之,题名《光明按行品》。并诸菩萨名。球得而披读,忘第一菩萨名,第二观音,第三大势至。又见一车轮,沙门曰:“此五道门也。”既觉,锁皆断脱。球心知神力,弥增专志,因自钉治其锁。经三日而被原宥。(出《法苑珠林》)



    【译文】



    南朝宋时的王球字叔达,是太原人,做涪陵太守。在元嘉元年,由于郡失守,被抓入狱,看守得很严。王球先前精心求进,用心更加忠诚。狱中有一百多人,很多人挨饿,王球每当吃饭,都分别施舍给他们,每天坚持斋戒,诚心念观世音经。夜里梦见升上一个高座,看见一僧人,把一卷经书送给他。题名《光明按行品》,并且写着许多菩萨的名字。王球翻阅诵读,忘记了第一菩萨的名字,第二是观音,第三是大势至。又看见一个车轮,僧人说:“这是五道门。”等醒后锁都断而脱落,球知道这是神力,更增加专心的志向,从而自己钉好原锁。第三天就被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