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八回 茶马古道

    第九十六~八回 茶马古道 (第2/3页)

    武克超拍了下阿龙的肩膀,"上车。"

    阿龙抬起头用感激的眼神望了武克超一下,一句话没说,使劲点了下头,然后登上了车。

    丰田中巴飞速驶向K市东南部的一座军用机场,一架"黑鹰"多用途直升机正等在停机坪上,这是我军从美国引进的一种多用途直升机,专门适用于高原地区,能在高寒缺氧、终年积雪、气候恶劣、地形复杂的高原执行任务,主要用于边境巡逻和物质运输,客舱可乘载12~14名人员。追捕小组的队员依此登上飞机,全部人员包括阿龙在内刚好十一人。

    进到客舱后,武克超掏出一张茶马古道的详细线路图,这是临出发前高山刚找到的一份资料性地图,上面不但有茶马古道的主干线路还标有茶马古道的支线,地图上标出的茶马古道的支线共有四条进入到缅甸,武克超知道自己的决定关系到能否抓住尼显东,他只能选择一条追击路线,如同与尼显东进行的一场赌博,他只有四分之一的机率。

    武克超最后决定靠自己的直觉来下决心,他静下心来,心想如果自己是尼显东,那么自己会从那里逃跑?最后他毫不迟疑地在地图上标出了一个记号,然后把地图递给前面的付明涛,"交给飞行员,把我们送到标记的地方。"

    直升机腾空而起,向西南方向飞去,四十多分钟后就到达了武克超标记的地点,思茅与澜沧之间的古道与澜沧江的交汇处。

    直升机选择了东侧江滩上一处平整地方降落下来,武克超和追捕小组的队员们下了飞机,飞机又起飞返航。

    武克超观察了一下周围环境,这里是澜沧江穿越原始森林的一段,江的两岸是茂密的森林,江岸边上有一条一米多宽的小路,这就是茶马古道的一段支线路,这里距离茶马古道的起点很近,所以这一带的古道犹如蜘蛛网一样纵横交错。武克超向澜沧江望去,江水浑浊,水流平缓。这里因为地势平坦,江面在这里相对缓和一些。傣族人把这里称为"南兰章",意思是百万大象繁衍的河流。从名称上可以想象,这里原来是野象经常出没的地方。

    武克超把大家集合起来,为了便于分配任务,把五名特警按一至五进行了编号,然后简明扼要说明了追捕计划,"站在我们这个位置,有三个方向通向金三角,一条是通向西南方向的打洛,一条是通向西面的孟连,这两条都是茶马古道的支线。还有一条就是从这里沿江向北。我的直觉是尼东放弃了前面两条支线,而从这里向了北,但是最终会从哪里出境不得而知,所以我们必须密切注意沿途的一些痕迹,只要他们从这里经过了,一定会留下蛛丝马迹,从中判断他们的企图。猎人2号、9号和特警1号,你们仨人组成尖刀小组,在前面五百米处侦察前进,我带其余人员跟随在后面,你们必须做到行进速度要快还要注意隐蔽自己,听明白没有?"

    "明白了。"付明涛、明扬和特警一号大声回答。

    "立即出发。"武克超随即命令。

    付明涛仨人随即沿江边小路消失在丛林里。在他们出发十分钟后,武克超带其他人也跟了上去。

    澜沧江是一条真正的国际河流,在东南亚称湄公河,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在越南胡志明市附近注入南海,是世界第六大河。澜沧江流域,河网纵横,水流杂乱,湖沼密布。流经的地区有险滩、深谷、原始林区、平川,这里地形复杂,冰峰高耸,沼泽遍布,景致万千。由于流经区域具有独特的气候特点和地理条件,澜沧江-湄公河水系孕育了世界上最丰富的淡水鱼类生态系统。鱼类多样性在世界大江大河排名中名列第二,仅次于亚玛逊河流域。2000年,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把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确定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淡水鱼类生态区域之一。丰富的淡水资源满足了两岸近七千万人的生活。

    澜沧江的水利资源非常丰富,在其干线上规划了15梯级的水电利用规划,现在已经有五个梯级的电站开始动工,将会提供巨大的电力能源。澜沧江可以说是一条宝江,蕴藏着无穷的开发潜力。

    付明涛他们走在前面。江边的古道有些路段是古人用石块铺垫而成,石条、石板经历了数百年风雨,现石板上都长满了青苔、杂草。茶马古道踩滑的石板上还保留着2厘米深的马蹄印,留下了历史的见证。这一段路只有在旱季的时候可以行走,五月份以后的雨季,这些路都要被讲水淹没。

    前进了十多公里后,开始进入山林地带,古道边是一条小溪,古道沿溪而上,小溪的下面流进江里。沿溪开始上坡,是泥土和砾石路面,仅限于一人行走,两边全是怪石和灌木,溪水时常漫过路面,让人分不出那是路面,那是溪流。三个人不时地在溪水里趟着走,冰冷的溪水灌满了作战靴。

    快速的行进让他们汗流浃背,幸好是沿溪流而行,渴了捧口溪水喝,溪水是雪山上的融化水,清澈甘甜,喝进肚子里让人精神一振。

    伏明涛他们一边追赶一边观察路面上的痕迹,希望有所发现。忽然对面走来几个采野菌的山民,男男女女四五个人,背着箩筐大步流星,走在山路上如履平地。付明涛停下想询问一下他们是否看见几个人从这里经过,无论他如何说,几个山民只是向着他微笑,一句也听不懂他讲什么?把付明涛急地连说带用手比划,搞了半天也没让对方明白他的意思。但是他们的装束让山民感到好奇,全身的迷彩服,外面还穿着防弹衣,全副武装,有的山民忍不住伸手摸摸他们胸前挎着的81式自动步枪。付明涛朝明扬和特警叹口气摇摇头继续前进。

    傍晚的时候,他们又开始穿行在一处森林里,森林了树木非常浓密,又阴又暗,地上的腐殖层很厚,一脚踩下去陷入的很深,还吱吱冒水泡,因为靠近江边,水气很重,空气里弥漫着潮湿的气味。走不多远就会遇到流入江里的溪水,三两跟圆木并在一起搭在溪流上面就是小桥,圆木上又湿又滑,一不小心就会滑到溪流里。三个人脚上的作战靴里灌进了不少水,走段路就平抬起腿来,让靴子里的水淌出些来。

    明扬一脚踩在一块圆形的鹅卵石上,因为潮湿圆滑的表面生长了一层厚厚的青苔,一下子把明扬滑倒在路面上,他急忙用手扶在地面上,付明涛一把拉起明扬来,笑着说:"又马失前蹄了。"

    明扬拍拍手,刚要说话,忽然发现自己的手上竟然有血迹,与潮湿的青苔粘连在一起,沾到他的手上,明扬以为是自己的手擦破了,他仔细检查了一下,发现手掌好好的没有一点伤,明扬感觉奇怪,他蹲下身子,石块间的扒开杂草,果然发现了渗透在杂草和石块间的血迹。

    "二哥,你来看看,这里有一些血迹。"明扬向已经走到前面的付明涛喊到。

    付明涛和特警一号急忙跑回来,蹲下来看了看,又仔细的观察路边的杂草和落下来的树叶,发现有被人拖动过的痕迹,他们起身沿着痕迹向树林深处寻找,走进去二十多米,发现地上有一大堆刚折断下来不久的树枝,有许多苍蝇围在上边哼哼地盘旋,付明涛把树枝拖开,地上竟然是三具尸体,这三个人上身穿着赶马人特有的兽皮缝制的坎肩,胸口有枪口,特警1号查看了一下说:"是被手枪击毙的,从他们的服装上可以看出是赶马的脚夫。"

    这时仍然在小路上搜寻的明扬大声说:"我找到了两颗弹壳。"付明涛和特警一号回到路上,接过明扬拾到的弹壳。

    付明涛看了一下说:"这是M1911的弹壳,可以肯定尼显东他们从这里经过,杀了赶马人,抢走了他们的马。"

    "猎人1号,我们发现情况,请速赶过来。"付明涛紧急呼叫武克超。

    十多分钟后武克超带领其他人赶到这里,付明涛把情况简单地向武克超说了一下,队员们都走进树林里查看尸体的情况。队员们都被匪徒的暴行激怒了,看着这些被无辜杀害的人,大家恨不能立刻追上前面逃敌。

    这件事也证实了武克超的判断是正确的,尼显东他们果然是按这个方向逃窜。

    "尸体依然很僵硬,还没有开始恢软可以初步断定死亡时间在五小时以上,十个小时以内。"特警3号说。

    熟悉马帮情况的特警2号说:"从这三个人的情况看并不是长途贩运的马帮,应该是各家各户只是用自己的马匹用于短途驮运的人,需要进行长途贩运货物马帮,因为复杂的道路状况,单人匹马很难成行,也无力承担全部运输业务,多是数人相约合伙同行,共运一批货物。专业性马帮有一套严密的组织机构。从领导来讲,一般分为大锅头、二锅头、管事三等。大锅头1人,是整个马帮的头号首领,其他人要入伙搭帮,要向大锅头交纳一定数量的钱银。作大锅头的人要求比较全面,既要智勇双全,又要熟悉商情、各地的风土人情、道路和驿站的情况,还必须有一套完善的管理手段,能当家理财,管理好马夫、牲口和财物。二锅头为二号首领,大锅头不在时全权掌管马帮。管事则专门负责马帮内部的经济事务。马帮的大小按拥有牲口多少区分,5匹牲口为一把,5把为一小帮,设一小锅头负责。一个马帮少则几十匹牲口,多则成百上千。赶马人与牲口的比例,一般为4匹骡马配备一名赶马人。象这样三个人的,不会是马帮,只能是山寨里合起来向外送山货的人。"

    "这么说他们是周围山寨里的人?"武克超说。

    "也不一定,象他们这样的也有几百公里外的。不知道他们驮的是什么货,所以很难判断。"特警回答。

    "有一点可以断定,尼显东他们在森林里奔波了十多个小时后,已经疲惫不堪,所以就杀人抢马,来加快他们的行进速度。这说明我们的追赶方向是正确的。"武克超看了一下手表,接着说:"现在已经是八点多了,我们抓紧时间吃点东西,然后连夜追击。不能给他们留下喘息的机会。"

    利用队员们休息的空隙,武克超又拿出地图仔细的研究起来,最后他对携带电台的特警说:"你马上与市局联系,告诉市局领导,我们已经发现敌人踪迹,尼显东他们的出境地点不是沧源一带就是在耿马一线,请求边防部队组织力量在这些地方设防。"

    付明涛问武克超,"1号,你这么肯定他们从这两个地方处境?"

    "不错,因为这两个县与掸邦民族联合军控制区的最北边相连,过了耿马就杨茂良控制的范围了,所以尼显东一定会选择这一线过境。"武克超肯定地说。

    经过短暂的休息,追捕小组披星戴月继续追赶前面的敌人。天亮以后,付明涛他们发现前面江岸上有一座小院,小院的旁边向着江对岸的方向有座小木屋,木屋的周围是用木板围绕,屋顶是用黑黑的油粘纸盖住,有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坐在木屋前抽着用粗竹筒做成的水烟。

    特警1号对付明涛说:"这里是过江的渡口。"

    说是渡口,并没有船,而是两条横在江上的钢丝绳。两条钢索都是一头高,对岸的另一头矮,高的这边是用青石块垒起来的有两米高的台子,有一跟粗木桩,钢索的一头就固定在木桩上。这就是最古老的渡江工具"溜索"。

    澜沧江大多数江段都处于深山峡谷之中,江水湍急,船在江水里瞬间就被冲走,两岸人唯一的过江交通工具就是古老的溜索。

    老人是看护溜索的,付明涛走上前向老人询问:"老爹,您老是否看到几个骑马的人从这里溜过去?"老人常年与过往的客商打交道,能听懂付明涛的话,

    "不错,是有这么四五个人,样子很凶,是昨天傍晚的时候过江的。"老人说完又抽了一口烟。竹筒里发出咕嚕、咕嚕的响声。

    说话间有人开始过江了,只见他们从背篓里拿出携带的滑轮,滑轮的下面有两个弯钩,然后把绳索盘两个圈,一个圈套在屁股下,一个套在腰上,再把绳索挂到滑轮下的两个铁钩上,用脚用力一蹬岸边的石阶,如箭般射向江对岸。滑轮与钢索的接触发出"嗡……"的声音,转眼就滑到了江心。人滑到中间段,也就滑到了钢索的最低位置。此时,人悬在了中间再也无法滑行。此时,溜索的人用手握住铁索,用双臂的力量将自己拉向高处。到达对岸后,把滑轮取下来。

    付明涛他们看着人们熟练的滑过江去,心想这得需要一定的胆量,下面是奔腾翻滚的江水,把身体悬挂在一跟铁索上,一般人还真不敢过。

    这时候武克超代领大队人赶了上来,付明涛急忙过去对武克超说:"尼显东他们昨天傍晚从这里过江了。"

    "这么说我们快追上他们了,这样的山路夜里骑马不能走,他们过江后肯定会休息一个晚上,他们距离我们不会太远了。我们马上过江,力争在天黑之前追上他们。"武克超立刻命令队员们用溜索过江。

    第九十八回茶马古道(3)

    突击队员和特警们虽然是第一使用这种溜索,但是因为训练有素溜索对他们来说算不了什么,队员们用溜索一个又一个滑到了对岸。

    在队员过江的空隙,武克超蹲在看护溜索的那位老人的身边,同老人聊了起来,这已经形成了他的习惯,到达任何一个陌生的地方,见到新鲜事都要多方了解,增加自己各方面的知识。

    溜索是澜沧江两岸傈粟族人所特有的交通工具,澜沧江江水湍急,水位落差很大,根本无法用船摆渡,深深的峡谷把江两岸人们天然阻隔,隔山可以对山歌,生到老死不往来,便是这里两岸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而溜索是过江的唯一工具,但是溜索的安全性很差,每年都有乘溜索掉入江中的人,只要落入江里就无一生还。

    以前的溜索是用澜沧江两岸特有的一种藤条做的,也有的地方是竹篾条编制而成,一根溜索由三根笛子粗细的篾绳再拧成一股手臂粗细的篾绳,然后再给竹篾溜索涂上酥油润滑。在繁忙的渡口这样的溜索只能用很短时间,大约十天左右就要更换。溜索一般有两条,一条是来的,一条往的,过往的人手里攥着干草或是树皮,保护手掌不被擦伤,在重力的作用下,滑到对岸去。由于溜索安全性很低,每年都有不少坠入江中的人。溜索不但用来过人,还用来溜货物和牲畜,马帮的马匹也是靠溜索来过江。溜索后来换成了钢绳,护手的草也换成了滑轮,并且有专门的人维护,可是由于澜沧江沿岸空气十分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