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第二十四 (第1/3页)

    说听篇第十六之二简众部第五夫法师升座。先须礼敬三宝自净其心。观时择人具慈悲意。救生利物。然后为说。故报恩经云。听者坐说者立不应为说。若听者求说者过。不应为说。若听者依人不依法。依字不依义。依不了义经不依了义经。依识不依智。并不应为说。何以故。是人不能恭敬诸佛菩萨清净法故。若说尊重于法。听法之人亦生祟敬。至心听受不生轻慢。是名清净说。故阿含经偈云。



    听者端心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闻法踊跃心悲喜如是之人可为说又五分律云。除其贪心。不自轻心。不轻大众心。慈心喜心利益心不动心。



    立此等心。乃至宣说一四句偈。令前人如实解者。长夜安乐利益无量。  又涅槃经云。若有受持读诵书写宣说。非时非国不请而说。轻心轻他自叹随处而说。反灭佛法。乃至令无量人死堕地狱。则是众生恶知识也。



    又十诵律云。有五种人。问法皆不应为说。一试问。二无疑问。三不为悔所犯故问。四不受语故问。五诘难故问。并不得答。若前人实有好心。不具前意。



    为欲生善灭恶者。法师随机方便好心为说。若自解未明。或于法有疑者。则不得为说。恐令前人有错传之失。彼此得罪。  又百喻经及毗昙论。问答有四。一有决定答。譬如人问一切有生皆死。此是决定答。二问死者必有生。是应分别答。爱尽者无生。有爱者必有生。是名分别答。三有问人为最胜不。此应反问言。汝问三恶道。为问诸天。若问三恶道。人实为最胜。若问于诸天。人必为不如。如是等义名反问答。四若问十四难。若问世界及众生有边无边有始终无始终。如是等义名置答。论问若论诸外道愚痴自以为智。不闲四论。唯作一分别论。



    又优婆塞戒经云。佛言。如法住者。能自他利。不如法住者。则不得名自他利。如法住者有八智。何等为八。一法智。二义智。三时智。四知足智。五自他智。六众智。七根智。八上下智。是人具足如是八智。凡有所说具十六事。一时说。二至心说。三次第说。四和合说。五随义说。六喜乐说。七随意说。八不轻众说。九不诃众说。十如法说。十一自他利说。十二不散乱说。十三合义说。十四真正说。十五说已不生憍慢。十六说已不求来世报。如是之人能从他听。从他听时具十六事。一时听。二乐听。三至心听。四恭敬听。五不求过听。六不为论议听。七不为胜听。八听时不轻说者。九听时不轻于法。十听时终不自轻。十一听时远离五盖。十二听时为受持读诵。十三听时为除五欲。十四听时为具信心。



    十五听时为调众生。十六听时为断闇根。善男子。具八智者。能说能听。如是之人能自他利。不具足者则不得名自利利他。



    复次能说法者。复有二种。一者清净。二者不清净。不清净者复有五事。一为利故说。二为报而说。三为胜他说。四为十报说。五疑说。



    清净说者。复有五事。一先施食然后说。二为增长三宝故说。三断自他烦恼故说。四为分别邪正故说。五为听者得最胜故说。善男子。不净说法者。名曰垢秽。名为卖法。亦名污辱。亦名错说。亦名失意(清净说者翻前即是)。



    又法句喻经云。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虽诵千章句义不正不如一要闻可灭意虽诵千言不义何益不如一义闻行可度虽多诵经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又大法炬陀罗尼经云。若受法人欲行咒法令不断者。彼诸法师欲说法时。敛容端坐先诵咒曰。



    怛绖他陀迦那阿迦男迦那迦那迦那那迦迦迦那迦阿迦迦那迦迦那迦那迦那阿迦那迦迦那婆鼻杀帝夜他婆鼻杀夜他伽伽那多他婆鼻杀帝多他摩迦舍那迦舍迦迦舍法师尔时眷属围绕。即得成此加护方便。令彼法师心不动乱说法不断。灭除欲执。令诸罗刹女等。所有听众不为留难。法师所须不为障碍。



    渐顿部第六如百喻经云。昔有一聚落。去王城五由旬。村中有好美水。王敕村人常使民日日送其美水。村人疲苦悉欲移避远此村去。时彼村主语诸人言。汝等莫去。我当为汝白王。改五由旬作三由旬。使汝得近往来不疲。即往白王。王为改之作三由旬。众人闻已便大欢喜。有人语言。此故是本五由旬。更无有异。虽闻此言信王语故终不肯舍。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修行正法度于五道向涅槃城。心生疲倦便欲舍离。顿驾生死不能复进。如来法王有大方便。于一乘法分别说三。小乘之人闻之欢喜。以为易行。修善进德求度生死。后闻人说无有三乘。故是一乘。以信佛语终不肯舍。如彼村人亦复如是。



    又华严经云。佛子。譬如日出光照一切大山王。次照一切大山。次照金刚宝山。然后普照一切大地。日光不作是念。我应先照诸大山王。次第乃至普照大地。但彼山地有高下故。照有先后。如来应供等正觉亦复如是。成就无量无边法界智慧日轮。常放无量无碍智慧光明。光照菩萨等诸大山王。次照缘觉。次照声闻。次照决定善根众生随应受化。然后悉照一切众生。乃至邪定为作未来饶益因缘。如来智慧日光不作是念。我当先照菩萨乃至邪定。但放大智日光普照一切。  佛子。譬如日月出现世间乃至深山幽谷无不普照。如来智慧日月亦复如是。普照一切无不明了。但众生悕望善根不同。故如来智光种种差别。



    法施部第七如十住毗婆沙论云。若菩萨欲以法施众生者。应如决定王大乘经中称法师功德及说法义戒随顺修学。谓说法者应行四法。何等为四。一者广博多学。能持一切言辞章句。二者决定。善知世间出世间诸法生灭相。三者得禅定慧。于诸经法随顺无诤。四者不增不损如所说行。  又正法念经云。若有众生正行善业。为邪见人说一偈法令净信佛。命终生应声天受种种乐。从天还退随业流转。若为财物故与人说法。不以悲心利益众生。



    而取财物。或用饮酒。或与女人共饮共食。如伎儿法自实求财。如是法施其果甚少。生于天上作智慧鸟。能说偈颂。是则名曰下品法施也。云何名为中品法施耶。为名闻故。为胜他故。为胜余大法师故。为人说法。或以妒心为人说法。如是法施得报亦少。生于天中受中果报。或生人中。是则名曰中品法施也。云何名为上品法施耶。以清净心为欲增长众生智慧。而为说法。不为财利。为令邪见众生等住于正法。如是法施。自利利人无上最胜。乃至涅槃其福不尽。是则名曰上品法施也。



    又迦叶经尔时世尊而说偈颂曰。



    三千大千界珍宝满其中以此用布施所得功德少若说一偈法功德为甚多三界诸乐具尽持施一人不如一偈施功德为最胜此功德胜彼能离诸苦恼若河沙世界珍宝满其中以施诸如来不如一法施施宝福虽多不及一法施一偈福尚胜况多难思议又十住毗婆沙论云。在家之人当行财施。出家之人当行法施。何以故。在家法施不及出家人。以听受法者于在家人信心浅薄故。又在家之人多有财物。出家之人于诸经法读诵通达。为人解说在众无畏。非在家者之所能及。又使听者起恭敬心不及出家。又欲说法降伏人心不及出家。如偈说曰。



    先自修行法然后教余人乃可作是言汝随我所行身自行不善安能令彼善自不得寂灭何能令人寂又出家之人。若行财施则妨余善。远离阿练若处。必至聚落与白衣从事。多有言说发起三毒。于六度等心薄。乃至贪着五欲舍戒还俗。故名为死。或能反戒。易起重罪。是名死等。诸烦恼苦患。以是因缘故。于出家者称叹法施。于在家者称叹财施。  又金光明经云。说法者有五种事。一者法施彼我兼利。财施不尔。二者法施。能令众生出于三界。财施者不出欲界。三者法施利益法身。财施之者长养色身。四者法施增长无穷。财施必有竭尽。五者法施能断无明。财施只有伏贪心。  故知财施不及法也。就法施中自有阶渐。若有所解不用他知。恐他胜己秘而有说。则自未来常不闻法。



    又智度论云。若吝惜法则常生边地无佛法处。由吝法故障他慧明。此则不如卖法。他人反胜过此。



    又成实论云。若人但能为他说法。是名利他。是人虽不自随法行。为他说故自亦得利。于此惠施门略有三品。下法施者。说布施法不说智慧。中法施者。说于持戒。上法施者。说于智慧。以说智慧。教人观理得断惑智二障出离生死远成菩提涅槃乐果。乃至但能唯说小乘。教化一人令观生空。信解依行虽未得道。亦胜教化一阎浮中所有众生令行十善。以信解人解修圣道。则有出因要得涅槃。



    又诸法勇王经云。阎浮提中所有水陆空行众生尽得人身。若有一人教是诸人令其安住五戒十善。所得功德。不如有人教诲一人令得信行。



    又十住毗婆沙论云。有四法能退失智慧。菩萨所应远离。何等为四。一不敬法及说法者。二于要法秘匿吝惜。三乐法者为作障碍坏其听心。四怀憍慢自高卑人。复有四法。得其智慧。应常修习。何等为四。一恭敬法及说法者。二如所闻法及所读诵为他人说其心清净不求利养。三知从多闻得智慧故。勤求不息如救头然。四如所闻法受持不忘。贵如说行不贵言说。



    报恩部第八如善恭敬经云。佛告阿难。若有从他闻一四句偈。或抄或写书之竹帛。所有名字于若干劫。取彼和尚阿阇梨等荷担肩上。或时背负。或以顶戴。常负行者。



    复将一切音乐之具供养是师。作如是事尚自不能具报师恩。若当来世于师和尚所起不敬心。常说于过我说愚痴。极受多苦。于当来世必堕恶道。是故阿难。我教汝等常行恭敬尊重之心。当得如是胜上之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