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节 霉运连连

    第十五节 霉运连连 (第2/3页)

。甚至在上个世纪的破产潮都顺利的顶了过去。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有企业几乎都进入了两极分化的模式:要么变大变强,要么就逐渐没落下去。

    而W市的钢铁厂无疑就是后者。

    钢铁厂的没落并不是因为摊上一个腐败的领导班子,一个个伸长手臂拼命捞,“富了方丈穷了庙”。也不是因为某个决策失误导致重大损失,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工厂无法维持。更不是什么内部权力斗争激烈,导致工人们都纪律涣散,无心工作,最终让整个工厂衰朽下去。它的没落,更加确切的说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结果。

    如果将钢铁厂比作一个人,那么它的没落与其说是患了一场病,不如说是不可避免的衰老。每一个阶段看上去好像没太大差别,很多风雨都顺利的顶了过去,但是到了某个阶段之后,它不可避免的没落下去。将其表面原因进行总结,那就是工艺陈旧,技术落后,人员老化,最终失去了市场上的竞争力。但是如果深层去分析,归根结底来进行分析的话,那就是这种中小规模的钢铁厂先天不足。如果它不能利用过去的时间和机会发展壮大,形成规模效益的优势话,那么注定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这是整个中国的大环境所决定的。

    所以,当中国政府决心要淘汰落后产能的时候,钢铁厂最后的支柱,也就是W市政府的支持也消失了。钢铁厂也就彻底完蛋,被卖掉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一定要争论的话,无非是卖给谁,怎么卖的问题罢了。

    可惜的是,正如之前说的,钢铁厂本身已经没救了。任何人如果想要的目标是进入钢铁行业的话,那么买下这座钢铁厂可谓下下之策。因为想要拯救钢铁厂,唯一的方法就是进行全面的技术改造。把钢铁厂旧的设备给拆掉,换上新的设备。如此才能实现盈利的可能。可是这个改造投入的成本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可以说就是全新的建造了一座钢铁厂。既然又何必买下它呢?更别说和很多国有企业一样,它的历史包袱很重,有大量老人需要处理,厂里人事关系也很复杂。想要处理好这些东西,肯定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和精力。

    所谓杀头的买卖有人做,赔本的买卖没人做。在权衡之后,每个人都能看出,与其花费巨大的成本去改造钢铁厂,不如直接自己新建一座得了。而且没有历史包袱,等于一张空白画布,什么都可以自己画。不必处理安抚那些令人头疼的老员工,不必对付那些油滑又麻烦的中层干部,更没有什么历史遗留问题,比如说债务纠纷什么的。

    所以对钢铁厂有兴趣的人,目标从一开始就不是那些厂房、设备和技术人员。相反,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钢铁厂的地。

    钢铁厂原本算是W市郊区,但是随着W市城市扩张,它已经变成城市的一部分。从整个W市的格局就能看出,钢铁厂的厂区如果能开发,那价值绝对不菲。

    可以说如果没有土地的价值,那么这座钢铁厂就是一文不值。说句不客气的话,哪怕白送都没人要。恰如那些一元钱拍卖甚至免费赠送的欧洲古堡一样——它虽然只卖一元,但是真的想要拥有,付出的成本那就高得离谱了。

    但是如果算上土地的价值后,事情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任健就知道一个可靠的消息。有个房地产商甚至已经和他签订了一份协议,如果任健能够将土地平整好,那么直接能够以三五倍的价格卖给那位地产商。

    有了这么一份保证,又对钢铁厂的债务资产情况有了一个真实而细致的了解,任健自然认定这是一个发财的好机会。他兴冲冲的加入了这场买卖之中。而且整个过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