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周小安

    第二章 周小安 (第2/3页)

安又哭又叫不肯撒手,全家人乱成一团,等两个孩子都转危为安,周小安早就错过了考试。

    那套为了考试而做的新衣裳也穿到了病愈上学的周小玲身上。

    周小安又恢复了每天做家务筛煤渣的生活,一直到了十五岁,够了矿上的招工年龄就赶紧招工上班了。

    因为文化程度低,周小安只能去矿场做选石头的临时工,一个月十四块五的工资,二十四斤粮食标准,一点不留地全都交给家里。

    哥哥娶了媳妇,有老婆孩子要养,弟妹又上学,还有姥姥家一大家子要接济,她已经习惯了为这个家奉献一切。

    本来周小安没准备这么早结婚,王腊梅更是打算让她多为家里挣几年工资。

    这个年代,姑娘为了帮扶娘家二十七、八岁再嫁人的多得是,不出意外的话周小安肯定得拖成这样的大姑娘。

    意外就出在小叔叔周阅海身上。

    自从父亲周大海去世以后,周阅海十多年月月不间断地给家里寄钱。他在部队的级别越来越高,寄的钱也越来越多,可以说这个家能吃上饭还能一直接济王家一大家子人,大半是靠他在支撑的。

    可是从去年起,周阅海忽然音信全无。

    周阅海所在的部队派专人对他们进行了安抚,并要求他们配合革命建设,对周阅海的事严格保密,却不提供任何周阅海的具体信息。

    周阅海从此生死不明。

    同样在部队当兵的周家三儿子周小林偷偷跟家里人猜测,周阅海很可能是牺牲了。

    国内外局势不稳,战争一触即发,军队里有很多行动是秘密进行的,任务不结束就是绝密,参与人员即使牺牲了也不能通知家属。

    而周阅海在升任上校团长之前是侦察营营长。

    侦察营的人出秘密任务几乎是家常便饭,而且大部分都是绝密性质。

    周家一下失去了周阅海的大笔接济,生活马上捉襟见肘。

    其实按周家现在的情况,生活水平在工人家庭里已经算很不错了。四个孩子工作挣工资,两个媳妇也都有工作,王腊梅在家带孙子做家务,只有周小玲、周小全和两个孙女上学需要花钱。

    相对于有些工人一个人赚钱养全家的情况,他们家的生活水平堪称优越。

    可是那是在不接济姥姥家一大家子人的前提下。

    周大海矿难去世以后,王腊梅把矿上照顾她的工作指标让给了娘家弟弟王福昌,王家一大家子人也从农村来到了沛州城里生活。

    可是那时候已经错过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王家除了王福昌都是农村户口,建国初期大规模招农村工的时候王家孩子小,等他们年龄够了,招工又必须要城市户口。

    王家人好容易来到城里,王老太太说什么都不能让儿孙错过当城里人的机会,只能软硬兼施地让王腊梅接济。

    这一接济就将近十年。

    现在失去了周阅海的补贴,王家人却不能不吃饭,王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