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1章战后百态

    第1151章战后百态 (第2/3页)

一望无际的帐篷,足足有一万多顶,生活这六七万人,如果加上帐篷中,还存在的棚户区,那生活在这里的人至少有三十多万。

    乡间大族、豪绅兼并土地,进行大规模的粮食,棉花、桑苗的种植,这提高了效益,可却使得许多百姓因此而失去了生计。

    原来的小农社会,每家各种几亩地,有的多,有的少,相互之间也很少协作,现在大豪绅、新兴地主阶层,将百亩、千亩的土地,发放工具,统一种植,效益自然大大提高。

    如果原来一千亩地,需要一百户人家来种植,现在合理的规划,错开农时之后,可能只需要五十户,就能完成水稻、棉花、桑苗、果树的轮种。

    传统农业中,每年收完两季稻子后,就进入闲时,而现在的雇工收完稻子,收棉花,收完棉花又收果树、种稻子,可以将劳动力充分压榨的同时,也加强土地的利用和效益,使得一千亩地的收益大大高出于前。

    这样一来,效益提高,便引得有实力的地主和大族效仿,只是这样一来,每一千亩地都要淘汰五十户的话,那这些被淘汰的农户要怎么生存,就成了巨大的社会问题。

    现在南京外郭聚集的几十万人,大多都是被逼到城市讨生活的人,原本南京有许多作坊,还有其他各行各业提供给他们工作的机会,甚至收入不比种地少,可是因为叛乱,作坊停工倒闭者,比比皆是,便使得许多人一下失去了工作。

    王彦从浙江返回之后,一直在处理唐鲁叛乱后的善后事宜,以及整编兵马,调兵南阳和两淮,抵御清军的进攻。

    许多事物堆积在一起,王彦可以说是日理万机,但他得了庄文烈的禀报,还是抽出时间,决定到外郭城看一看。

    为了便于了解民情,虽然比较危险,但是王彦还是坚持微服私访。

    这日王彦在数十名锦衣卫的护卫下,在南京外郭的棚户区穿行,没有事情做的男人聚集在一起,焦虑的谈着去哪里寻个活计,女人们则在忙碌的洗衣,用小灶烧水做饭,一群群孩子在巷子和帐篷间捉迷藏玩,给人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气息。

    中国乡里间,礼教盛行,对于女人有许多的约束,可是在这种混乱的条件下,原来的许多规矩,都被人们有意的抛弃,其实许多思想也是如此,要有一定的土壤,才能发展被人们接受,而不是生搬硬套。

    陪同王彦视察的官员,还是王夫之、顾炎武,外加上应天知府庄文烈,历史上他是郑成功的人,最后上了台岛做知县,现在却成了应天知府。

    此人三十出头,十分精明能干,他走在王彦身后,一边走一边给王彦介绍道:“现在南京外郭人口有将近四十万,每天都还在增加,但是南京城的作坊却恢复十分缓慢,没有那么多工作来给他们做。”

    王彦左右看看,巷子两边秘密麻麻的棚户,这还算有个家的,外围还有上万户住帐篷,连个家都没有的,他不禁感到一阵头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