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广南变化

    第330章广南变化 (第2/3页)

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临近码头,珠江水面变得热闹起来,河中停着数百艘准备装卸货物的海船,大都是葡萄牙、日本、朝鲜来的船只。

    其中也有大明自己的远洋贸易船只,像这次从高棉、暹罗贩运稻米的船只,就是最近新崛起的一家海贸商行,而他们之所以能够接下官府的贸易订单,则是因为这家商行乃是曾经的扬州大盐商冯应昌与扬州人合股而建,其中王彦还出资五十万两,占商行三成股份。

    有这层关系,加之广东官员之中,被王彦安插了大量的扬州故旧,如何刚、周志畏、王志端、王缵爵、曲从直、扬振熙、吴道正等扬州官员,都被安插在广东官场的重要位置,冯应昌的靖远商行,可谓发展迅猛,不仅在琼州的造船场,得到发展,能够接到广东水师和官府的订单,用来做海贸的船队也得以组建,已经有了三十艘用于航海的大福船。

    靖远商行的发展,虽说来自官商之间的勾结,但也从另一个方面说名了广东商业的繁荣。

    这时苏观生一行来到码头,便见到江边停泊的船只上,一群群码头苦力,正扛着货物,或是装上客船,或是从满载货物的船上,将物品卸下,好不繁忙。

    码头边上,还有从湖南、广西赶来的商队,正与海商们讨教还价,笑声、喊声、吆喝声、使码头附近格外热闹。

    为了促进商贸,王彦在湖南取消了过税,不在设卡收税,苏观生也紧随其后,将广东境内的关卡全部撤销,停征过税,走税,只征收住税和市舶司的关税,减少税收环节,增加税收的效率。

    苏观生很喜欢这种忙碌,繁华的场景,这是商贸繁荣,也是国家富足,他苦心经营,就是为了能够,将广东打造成朝廷的钱仓,以广南之繁荣,支持帝国日益匮乏的财政。

    苏观生三十岁时,才得了县诸生,后进入国子监读书,一生未得进士功名,所以尝尝被其他官员看不起,但隆武帝却提拔他为东阁大学士,这份恩情,这份知遇,苏观生只能靠着用心经营粤地来回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