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制衡

    第490章制衡 (第2/3页)

的马阮,开始与文官争权,但勋镇这方势力,几乎是很难控制的一方势力,一旦放出来,遗祸无穷。

    汉末,外戚、宦官争斗,杀来杀去,但天下基本能够维持平衡,但作为勋镇的董卓一旦加入,天下立刻崩坏。

    中国历史上,能够左右政局的,一共就只有,外戚,宦官,士族,勋镇,皇权,这么几大势力,其中从历史经验上看,外戚、宦官、勋镇,这是对王朝最大的危害。

    中国历经千年斗争,两汉的教训,唐的教训,外戚、宦官不能用,勋镇也就是武将也必须关在笼子里,加以限制,否则唐末以来乱了几百年,归其原因是什么,不就“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尔”,武将失去约束了么?

    说赵宋制度达到了古代中国的极致,就是因为他基本解决了外戚、宦官、勋镇的问题,而士这个阶层,相对于其他几个阶层,他对皇权的威胁最小,同时又能约束皇权。

    古代虽说号称家天下,似乎整个江山都是皇帝的,皇帝就该爱护整个天下,带着整个王朝向前,但其实一个成熟的皇帝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坐稳天下,忠臣、奸臣、黎明百姓,这些对他来说都不重要,奸臣有用,他们也会用,忠臣威胁到他,照样要杀。

    士大夫这个阶层,虽然依附于皇权,但与皇权又是对立的,皇权是要家天下,士大夫则认为天下可不是皇帝一人的,皇帝要乱来,士大夫有责任约束,所以宋代君臣共治,士绅百姓的生活,也是历代之中最为幸福的。

    后人可能觉得宋代比较屈辱,那宋人自己的感觉是什么呢?崖山一战,十余万人投海而死,如果他们不热爱这个朝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愿意殉葬呢?

    皇权发展到极致,对于天下是无益的,这点明初推行八股,禁孟子,就已经显现出端倪,但内阁的出现,还是有文臣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思想,可等到了满清之时,中国历史上一直对皇权存在约束的士这个阶层,在满清的屠杀和经历空前的文字狱之后,其思想已经不能再称为士大夫,基本都成了犬儒,已经不是传统上能约束皇权的儒家,所以满清时皇权发展到极致,满清统治者要“宁赠友邦,不予家奴”,天下间即便有人反对,也无法约束。

    眼下的大明朝廷内部,随着宦官势力的出局,由文臣和勋镇势力把持朝政,而勋镇与文臣之间,其实是对立争斗的关系。

    历史上的南明朝廷也是如此,勋镇与文官之间,勋镇与勋镇之间争斗不休,这都是因为本来稳定的系统破碎之后,各个势力之间无法找到平衡所至。

    此时大明内部,还没有出现历史上的那种混乱,其实是因为王彦这个特殊身份存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