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三十章 群山与瀚海

    第一千二百三十章 群山与瀚海 (第3/3页)

    “嘁!这也太生硬了些。”

    “那怎么办?”马竞扭过头来,两手一摊,“总不能写成‘越过天山,走向盐泽’吧,那样岂不是更加奇怪?”

    祁连山这个名字来自匈奴语,意思就是天山。在汉唐时代,祁连山经常和更西边葱岭(帕米尔高原)上的白山混在一起,李白笔下“明月出天山”说的是祁连山,岑参“去时雪满天山路”、薛仁贵“三箭定天山”说得却是白山(即就是现代的天山山系)。

    至于盐泽,则是罗布泊的众多古称中的一个,类似的还有泑泽、蒲昌海、牢兰海、辅日海、孔雀海等等,背后各有故事。

    这座咸水湖位于塔里木盆地最低处,属于周边内流河最终的汇集之地。史前年代,这一带曾经出现两万平方公里的巨大湖泊,后来却因为造山运动湖底倾斜而面积大减,却还是剩下“广袤三百里”的庞大水面。因为只见水来不见水流走,古人居然以为这里确实才是黄河真正的源头。

    公元前一世纪,丝路成功开辟,楼兰国兴起于湖滨,商旅往来人口繁衍军队攻杀,终究是破坏了当地脆弱的沙漠绿洲生态。雪上加霜的是,北半球从公元一世纪开始进入寒冷期,并在四世纪上半叶达到顶点,低温导致高山融雪减少,盐泽水面大幅度缩小,楼兰人坚持了很长时间,最终还是没能等到水面重新扩张回来。到了元代,北半球短暂进入温暖期,这里的水面有了很大的恢复,是以蒙古人用“多水汇入之湖”——罗布淖尔来称呼它,最终演变成如今的”罗布泊”。

    “好吧好吧,”张许瑶跳过这个问题,“可是罗布泊好像也不大啊,现在都干了。”

    “罗布泊早就有水了。”

    “有么?不是说早在70年代就彻底干涸了么?”

    抬腕指了指对方手里的电话,“罗布泊名气那么大,卫星地图搜一下你就知道了。”

    难掩心中好奇,张许瑶打开蜜蜂地球,搜索“罗布泊卫星地图”,很快就有了结果。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个著名的“地球之耳”轮廓。放大细看,就见耳朵上方突兀出现一颗长方形蓝宝石,进一步放大,原来是一些类似游泳池的规则水池,水色蓝青颇为漂亮。

    “这是什么?”

    “晒卤水的盐池。钾盐公司从地下抽取卤水,灌进池子晒盐。”

    “的确挺大的,”张许瑶还是第一次细看罗布泊,“要是给耳朵里灌上水,一定会很好看。”

    “现实中应该没可能,就算国家真的打算弄引水工程,也得等这个钾矿开采完了。”

    张许瑶勉强接受了马竞的说法,“貌似是这样,不过你为什么一定要用这样的句式呢?直接写明是‘丝路地形图’不行?”

    “这个只是东边的一部分,要跟中亚、地中海部分拼起来才算完整,”马竞解释说,“再说,你不觉得这个句式很有历史意义么?”

    “有么?”张老师眨眨眼睛,表示不懂。

    马竞笑了笑,却是转过身去没有解释。

    皱眉苦思了好一会儿,张许瑶忽然想起一事,扬声问道:“是不是捏他‘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的梗?”

    1987年9月20日,国内第一封国际电子邮件的内容便是这句话。确切说,由于当时的计算机系统普遍不支持中文,而这封邮件的收件人是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的合作学者,它实际上是用英文和德文书写的。

    因为提到了“Great all ”,这句话在后世的互联网上出现新的解读,被誉为“神预言”。

    作为一个偶尔也要爬墙的网民,张许瑶自然因为别人的科普知道了那层意思。

    想到某人的做法,她却是露出鄙夷之色,扭头冲着马竞喷出代表不屑的鼻音,“那什么,普通用户可以骂墙,你们这些搞互联网的好像没资格吧?要么没有这墙,你们妥妥被亚马逊、谷歌、微软、脸书吊着打!哪还有ATM什么事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