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零五章 非洲有个肯尼亚

    第一千三百零五章 非洲有个肯尼亚 (第2/3页)

人工造林恢复植被,用半个世纪建成112万亩世界最大的人工林,成为造林抗沙的优秀样板。

    最近一年,原本只在周边小有名气的林场开始受到官方媒体的积极关注,获得“地球卫士奖”完全是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事情。作为造林行业的后学末进,马竞在名单揭晓后专门让人联系林场,邀请前往领奖的林场代表登上青鸟号,和他一起来到内罗毕。

    另外两位获奖人他同样有发去邀请,不过那两位都有企业要管,日程繁忙行程紧张却是凑不到一起。

    舱门缓缓降下,旅客们的视线穿过门洞看到外面,脸上却是不由露出嫌弃之色。

    乔莫-肯雅塔国际机场于1958年启用,号称东非地区最大、最繁忙的机场,然而看在大家眼里却是又小又土。虽说机场历史上经过多次改扩建,设施并不落后,奈何这些人看惯了基建狂魔各种高大上、各种狂拽酷的新机场,眼光早就被拔高到地球顶尖,自然看不上底子稍显薄弱的内罗毕机场。

    很快,大家的注意力就被两辆白色汽车吸引,却是摆渡车正在缓缓靠近G650所在的远机位。

    看到熟悉的圆润造型和萌萌哒的前大灯,国内来的旅客想起鹭岛机场的小白车。马竞这边还好,他的客人们脸上纷纷露出惊讶表情,有人更是嘴快发问:“怎么这里也有小马的摆渡车?”

    马竞嘴角挂上自豪微笑,轻轻点头说道:“的确是我们的,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去年出口到这边的。”

    因为需要在机翼下穿行,机场常用的摆渡车通常都是专门开发的低地板、低速度大客车。这一领域的代表车型是的锅戴姆勒奔驰旗下的Cobus-3000,售价高达400万元,国产摆渡大巴要便宜一些,奈何内罗毕机场还是嫌贵,经过一番比对,他们选择了小马出品的智能摆渡车作为替代方案。后者虽然载客量小,却有着电动快充、自动行驶、易于维护、运转效率高的优势,综合成本比传统低地板摆渡车以及小型客车低,为它们赢来机场运营商的欢迎。

    分别乘坐两辆摆渡车进入机场大楼,接下来的边检入关都没出什么问题。似乎是会议期间的关系,饱受外国游客诟病的毫不掩饰吃拿卡要现象并没有出现,一行人顺利走完所有手续,来到停车场上了蜜蜂商贸内罗毕公司派来的迎接车辆,那是一辆丰田Coast小型客车。

    肯尼亚曾是英国殖民地,道路系统也都沿用英制,汽车全部右舵左行。岛国本土同样是右舵左行,无需专门修改生产线进一步降低了他们的生产成本,轻易占据肯国市场。

    汽车离开机场转道向南,很快就开上通往市区的蒙巴萨高速公路。这条路连接内罗毕和肯尼亚第一大港蒙巴萨,来自乌干达、卢旺达等内陆国家的货物都从这里经过,一路上不断能够看到有货车从右手边驶来,看起来倒也欣欣向荣。等到进入市区,看到路边各种现代化建筑,众人总算是见识到了“东非小巴黎”的神奇。

    因为联合国非洲总部、各国使馆、众多国际组织跨国公司落户于此的关系,内罗毕的市区建设相当不错,高楼林立、公园遍地,路边经常可以看到穿着西装套裙的白领人士,很有现代都市的气氛。和其他法国、葡萄牙、意大利前殖民地比起来,遍地英文招牌的肯尼亚显然更容易被国内游客和商人接受,有很多中资企业、华侨商人在这里打拼。蜜蜂也在内罗毕市中心设置了自己的区域运营中心。

    当然,要是把视线挪到这条路南边3公里的基贝拉贫民窟(Kibera),看到的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殖民者将这片2.5平方千米的森林分配给退役的土著士兵,他们称之为Kibera。百年时光匆匆而逝,曾经的森林被砍伐清理,取而代之的是近百万进城寻梦的贫穷租客。

    肯尼亚独立后,宣布这片居民区属于非法,拒绝为其提供交通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