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二十五章 被遗忘的人

    第一千五百二十五章 被遗忘的人 (第2/3页)

不但待遇相对较好,死后还能得到一片墓地容身,有一块同乡雕刻的墓碑供后人凭吊。可惜这样的“幸运儿”只有不到两千人,数倍于此的死难华工不是被草草埋葬,只留下一个数字工号,就是被草率地登记成失踪人口。

    《月是故乡明》里面那位被追寻的先人,便是数千无名死者中的一员。通过坚持不懈地寻找,跨越百年的血亲终于得到相认,然后影片在迁葬仪式的哀乐声中戛然结束。

    显然,这部电影以一战为背景,以寻亲为主线,其实真正的主角却是当年那批华工。得益于大量真实战争影像和老照片,影片营造出了恍若穿越的真实感,让人很快沉浸其中产生同理心。这便是方俊淇之前特别强调的“最大公约数”。

    “原始素材都是战场真实影像,寻亲迁坟也是真实事件,这个应该属于‘可可西里’那种伪纪录片。”

    “还真是这样,”郭明插话进来,“不过陆太君可拍不出这种电影。要是给他来拍,肯定把英法军队洗的白白的。”

    邓盛云撇了撇嘴:“人家本来就很白好么!两边都是白人,能不白么?”

    方俊淇摇头补充:“当时也有黑人和印度人参战的,丘吉尔那句‘哪怕打光最后一个印度人,大英帝国也决不投降’可不是瞎说。不过黑叔叔和三哥大部分都被就近放在非洲和中东战场,去欧洲打仗的不是很多。”

    云哥斜眼看他:“玩战地、学历史,挺好的。”

    EA公司不但在《战地1》游戏里引入黑人士兵,还将一名疑似“哈莱姆地狱战士”的士兵放到封面上。通过这种吸引眼球的操作,他们轻易造成讨论话题,将黑人士兵在一战正面战场的贡献介绍给全世界。

    “哈莱姆地狱战士”是美军纽约州国民警卫队第15团打出来的绰号。

    当时英美等国都对有色人种持歧视态度,黑人虽被允许以个人身份参战,做得都是只有苦劳没有功劳的后勤事务。这支来自纽约的黑人部队比较幸运,不但是第一支被成建制送去欧洲的美军黑人部队,还被分到了法军麾下,这才有了后来的一系列奇迹。

    作为一战主战场所在地,法国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失去了太多士兵和平民。为了弥补人力损失,只能放下白人老爷的架子,给予华工和黑人相对更好一些的待遇。正是在法军的指挥下,黑人组成的哈莱姆团被派上前线作战,而他们也没让法国人失望,不但多人获得勋章奖励,战后还成为第一支参与胜利游行的黑人部队,为提高美国黑人地位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当然,这个较好待遇只是相对英国而言,法国同样存在刻意遗忘有色人种贡献的行为,不然《战地1》的黑人封面事件也不会引起那么多的争议和质疑。

    对身为美国人的哈莱姆团尚且如此,华工的贡献同样遭到了遗忘。英法等国在一战后建起大量纪念碑,却没有一座和化工有关。直到1988年,法国才公布有关华工的文献,并在十年后立起第一座华工纪念碑。

    这还是好的,英国不但在战争期间苛待华工,战后又将他们尽数遣返,之后更是彻底遗忘了这段历史。直到现在,英国第一座华工纪念碑还没建成。另外,这块纪念碑的树立者也不是英国官方,而是当地华人社区发起的“确保我们铭记”(Ensuring e Remember)运动。

    这个项目面向华人后裔筹款25万英镑,计划在中资企业ABP(总部基地)位于伦敦的项目内树立一座9.6米高的汉白玉华表,用来纪念9.6万名在英华工。

    话题很快聊到了这座纪念碑,金诚好奇问道:“英国那个华工纪念碑,不是说要在9月6日揭幕嘛?最近怎么没看到新闻?”

    “新闻还是有的,”方俊淇接上话,“只是你没注意到罢了。”

    “嗯?已经弄好了?”

    “木有,”淇哥两手一摊,“你要知道,这是在英国地盘上建设的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