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五章 辣条马

    第三百七十五章 辣条马 (第2/3页)

么整。

    而在这之前,忙了一个月的马老板,却先要享受属于他的“衣锦还乡”时刻。

    好长时间不见,南浦村明显发生了不少变化,最显眼地就是走在路上的年轻人比去年明显多了起来,不复几年前回来时一副386199(妇女儿童老人)部队做主打的局面。

    而且除了人身上的变化,村里面的道路、房屋还有路灯什么的也都上了一个台阶,有点小城镇的意思了。

    对于这样的变化,坐在房车里面,透过客厅墙壁上的大屏幕,“偷窥”着这一切的马竞也是满脸得意自豪的神情。

    古人云:“富贵不归乡,如锦衣夜行,”虽然那人第一个说了这句话以后,很快就从破咸阳、屠权贵、烧阿房,风头无两不可一世的楚霸王,变成了“无颜见江东父老”的loser(失败者),但是不得不说这样的思想基本上深刻在每个人的心中,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

    古人又云:“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虽然这个成语的出处太多,各地都有自己的“仙人”,但是这也说明了这种提携亲朋乡里的思想同样深植大家心中,即使你自己品行高洁超脱凡俗,但依然不能排除带着这样的思想的人自行其是。

    南浦的变化,还真跟马竞汤佳怡夫妇有关系,确切说跟他们当初砸的钱有关系。

    虽然他俩拥有的财富还远远比不了那些身家千亿万亿的顶级富豪,但是比起平县这个内陆小县城来说,却已经是相差仿佛了,早好几年前,俩人从旗下产业当中获得的各种现金分红收入就已经超过了县府的财政收入。虽然后者背靠大树好乘凉,没钱了可以找国有银行暂借,没钱了可以跑步求拨款,没钱了可以卖地,但只是比不上麻糖俩自己赚钱自己花来的潇洒。

    说起南浦的变化,一方面是跟马竞当初借给同学旧友的创业贷款的成果,即便这里面少不了不求上进,打定主意占了马竞便宜不准备还钱的二货,但大多数人还是明白什么叫做“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道理,当初从马竞手里洒出去的钱转了一圈最后大部分又回到了他手里。

    说起来,虽然马竞没有在平县投资创办什么产业,但因为他不经意间的举动,却是硬生生给平县扶植出了一个小食品行业。

    因为当初贷款时就有过约定,不许用贷款搞高污染以及违法犯罪的活动,再加上马竞和汤佳怡的老同学们每个人拿到的贷款只有十几万甚至几万的缘故,他们当中有不少人都选择了从事投资小回本快的食品行业,而且很多人都选择回到家乡来做这个买卖。虽然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分布在二高周围十几个行政村当中,但最终还是因为产业集聚效应,他们的小厂子最终都开在了县城南部新开设的食品工业园当中,而且不少厂子还是多人合股的。至于他们的产品,汤佳怡看向客厅茶几上摆着的一堆红艳艳似乎透着红油气息的塑料包装,那里面装得大部分都是所谓的“调味面制品”、“调味豆制品”,也就是传说中的“辣条”。

    本来辣条的主要产地都在豫中,那里人口密集交通丰富,诞生的这种小食品风靡北方甚至全国,“我需要来包辣条压压惊”更是成了网民们的一句口头禅。不过在平县辣条杀入市场之后,设备更加先进,运输更加方便的它们很快就在省内市场上把豫中辣条赶了出去,毕竟后者要穿州过省地从千里之外大老远地运过来,光是交的过路费就不老少了。

    其实辣条虽然卖得到处都是,但却没有自己的名牌和强势巨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运费搞的鬼,运费可是按照重量和里程计算的,主打便宜实惠低价路线的产品根本不敢往远处运,因为距离太远运费就被制造成本还要高了。像是瓶装饮用水甚至可乐果汁之类产品经常在各地建设灌装厂的原因也就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