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三章 一块砖

    第五百一十三章 一块砖 (第2/3页)

曼瓶颈,于是很早就开始给CPU配置了cache高速缓存,且一般使用SRAM静态随机存储器,相比于内存条常用的DRAM动态存储器,前者的优点是不需要设置刷新电路,读写速度快,缺点则是电路集成度低、成本高。

    无论是高成本,还是低集成度,对于CPU来说都是要命的,因此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时至今日,CPU的L1/L2一二级缓存的容量依旧以KB为单位了,倒是使用DRAM的L3缓存,倒是可以做得大一点也不能太大,毕竟芯片面积上每一毫米都是珍贵的。

    当代U皇2699全部三-级缓存加起来也只有50MB的容量,对于应用程序来说自然是不够用的,当没有在缓存中找到数据,系统还是得去内存甚至更慢的硬盘当中去搜寻,自然进一步拖慢了速度。

    而这些问题对于马竞来说,基本上都不是问题了。第一代IPU芯片的具体型号是128-16/16,指的自然是128颗运算核心,每颗都被分配了16MB一级缓存,然后再集体共享2GB三-级缓存,即核均16MB。

    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一来是某人掌握黑科技,可以熟练地制造碳基芯片,唯一的问题就是“人工生产”导致产量太低,二来也是因为IPU的设计思路是全新的,不论是CPU还是GPU,以及动物神经系统,都是其参考借鉴的对象。比如显卡领域目前研发热点的HBM高带宽显存技术就被马竞借鉴了去。

    既然基于内存都3D堆栈了,处理器部分更加不能继续平面化。实际上马竞在3D晶体管方面比Intel和三星还要激进,毕竟人家要考虑工艺实现问题,而马竞却可以随便开脑洞,失败也不过是浪费几天时间罢了。

    和动物们的神经系统相比,IPU128个自带“记忆”能力的计算核心并不算多,但是也基本够用了。马竞之前有测试过不同数量的方案,总得来说核心越少、“内存”越少效果越差,反之则约好。不过随着核心数的堆砌,以及“内存”的扩容,晶体管数目迅速增加,相应的芯片的厚度、面积和发热量也要增加,最终只能折衷选择了128-16/16这个方案。

    人类大脑皮层平均厚度不到3毫米,但布满褶皱沟回,全部展开后总面积高达2200平方厘米,其中据估计含有约140亿个神经细胞。并且人的脑细胞数量每天还在减少,同样据估计每天有10万脑细胞阵亡,并且不会得到补充。好在“生物脑计算机”的自我纠错能力可比电子计算机强多了,死亡的脑细胞会被其他细胞迅速代替,通常不会动不动给你一个蓝屏死机。

    显然,神经元之间的复数连接起到了非常强大的冗余备份能力,而且大脑作为一个活系统,虽然神经元很难增生,但却可以建立新的突触连接,以自动适应各种不同情况,通常说的脑子越用越灵便是这种情况,患者脑部的自发变化同样也算。当然要是过度用脑,或者病情发展太快太严重,超过了大脑的自主调节范围,还是会出现各种问题的。

    马竞在设计IPU的立体晶体管构架时,就有在刻意模仿动物神经网络,一来借助立体架构增加晶体管密度,二来也有构建芯片内“神经网络”的意思。

    这个网络还非常简单粗糙,根本不能和各大巨头们研究人工智能时搭建的计算机神经网络相比拟,不过马竞却非常看好它的发展,毕竟芯片内通讯的速度和能耗都要优于计算机间通过网线进行通讯。

    尤其是用于一些“简单”场合时,效果比大型系统还要好。现在蜂园里面乱跑的动物们,已经可以做到“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假真”的地步,蜜蜂客服中心人工客服岗位也不增反减。至于其他的人工智能应用同样有上佳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