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五章 世界遗产

    第五百九十五章 世界遗产 (第2/3页)

,唐人称其为“大食”,罗马人称之为“摩尔帝国”,欧人谓之“萨拉森帝国”。

    西元八世纪的时候,因为继承人问题帝国产生分裂,变成了巴格达为首的东阿和科尔多瓦为首的西阿,两者长期并存数百年时间,直到更加能打的蒙古人来到中亚毁灭了东阿(1258年)。主体位于伊比利亚半岛的西阿,更是早在11世纪就衰败分裂成多个小国,比如格拉纳达王国。

    后者续命有术经历多个王朝,最终被联姻的阿拉贡和卡斯蒂利亚所攻破(1492年)。这两个公国后来合并成了西班牙王国,其领导者斐迪南二世和伊莎贝拉一世夫妇也因为统一半岛、驱逐摩尔人、资助哥伦布探险、奠定西班牙16世纪霸权基础的历史功业,称后世并称为“西班牙天主教双王”。

    因为这段历史,在历经几百年时光洗磨之后,我们依然可以在科尔多瓦、格拉纳达等城市看到带有鲜明摩尔人风格的建筑,比如同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科尔多瓦清-真寺和格拉纳达阿尔汉布拉宫(红堡)。同时它们也都是多种风格融合的,前者在古罗马神庙和哥特教堂基础上改建,后者作为摩尔王宫也在阿拉伯宫廷风格当中融入了许多当地文化,堪称西班牙故宫。

    有趣的是,在我们最常用的014阿拉伯数字上,同样也有着西阿东阿的痕迹。

    它们本来是古阿拉伯人从印度学来并改进成型,最终传播到欧洲的,令人惊讶的是,这些书写简单的十进制数字虽然得到大多数国家人民的认同,却在阿拉伯世界遭到排斥,那里盛行的是“阿拉伯文数字”。

    其实两者非常相似,都是十进制、都有“0”、都是从左向右书写,完全可以对应替换,这自然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表亲关系。

    十几个世纪以前,古阿拉伯人学习了只有01的古印度旁遮普地区数字及其十进制算法,并发展填补了后面的数字,形成了原始的印度-阿拉伯数字。后来因为帝国分裂,数字也有了东阿和西阿两个版本,欧洲数学家在西阿基础上改进得到现代数字,而现代阿文数字则较多地保留了原始东阿数字的特征:只有4、5、6三个数字不同,其他数字都是一样的,0都是点、1都是竖、7像v、8像∧、9像q,充满了手写体的笔迹美感。

    某种意义上来说,阿拉伯数字本身就是这个文明兴起与衰落的见证,没有阿拉伯帝国对欧洲的入侵渗透、没有兼收并蓄各国科学文化的政策,就不会今天这样的阿拉伯数字。

    同样的,要是没有古阿拉伯人对古希腊典籍的收集与解读,也就不会有几百年后的文艺复兴。也是因为当初的文化包容政策,才使得欧洲地盘上的基督教建筑没有遭到毁灭性破坏,不至于像阿富汗巴米扬大佛和伊拉克哈特拉古城一样被从地图上彻底抹去。然后巴勒莫大教堂才有机会等到诺曼人的夺回。

    后者并不是意大利本地人,诺曼人本意是北方人,指的是来自北方斯坎迪纳维亚半岛(今挪威丹麦)的维京人,他们在西元8世纪开始沿着海岸劫掠西欧各国,留下了无数顶着牛角盔、蓄着红胡子的维京海盗传说。

    后来一些维京人占据塞纳河下游平原地区,成立诺曼底公国,在名义上臣服于法兰西王国并且改说法语并皈依基督教,但是其爱好战争与侵略的喜好并没有被放下,在1106年打下了不列颠岛,建立起统治英国近百年的“诺曼(底)王朝”,更是为后面的英法百年战争埋下了伏笔。

    其他维京人也不是弱鸡,有人一路向东建立基辅罗斯,成为后来俄罗斯各邦国的发源之地。也有人进入更加温暖的地中海,和强者做生意充当雇佣兵,比如协助攻打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之都,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诺曼佣兵逐渐在意大利获取土地建立小封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