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六章 电影大亨

    第七百四十六章 电影大亨 (第2/3页)

抵制好莱坞电影,特别是暴力电影的传播,免得它们再教坏小孩子。

    “这屁1股歪的,其实欧洲本土那些文艺电影在尺度上比商业片还要大,更加少儿不宜,因为欧洲导演很多都中毒了,认为不脱不露不死人不疯狂就不是好电影,”马竞如是说道。

    “这话就过了吧?还是有很多有意境有思想有美感的片子啊,至少我看过的那些就不错的。”

    马竞忍不住翻了个白眼,“当然不错了,你看的片子可都是我们从几百部里面淘出来的,很多片子还经过技术处理,要是看了那些落选的生肉(影迷术语,指未经翻译的外文影片),你就不会有这种天真想法了。”

    因为无法彻底地标准化,制作人和观众对好作品的理解往往存在偏差,这就导致一个结果,就市场成败而言,绝大多数影片都是失败者,能够获得观众欣赏追捧的总是极少数。虽然“大片模式”下完善的制度、充沛的投资、著名的制作团队、丰富的经验能够提高成功的概率,但是依然无法保证稳赚不赔,毕竟观众的口味并非一成不变的,被大片差点坑破产的好莱坞公司不是一个两个。

    而外国观众之所以对好莱坞电影留下了好印象,完全应该归功于美国观众的“以身试毒”还有全球发行商的经验眼光。他们看到的只是好莱坞每年几百部影片当中的精华部分,自然都是水准以上、佳作倍出。至于那些发行困难,只能报名参加圣丹斯电影节希望谋个出身的上万部独1立影片,对于歪果影迷来说这些电影连听说都没有听过,更别提看过了,庞大的数量只是一个数字而已。

    汤佳怡提到的那些漂亮好看的文艺片,都是蜜蜂影视从国外精挑细选批发进口而来,有些是国际电影节提名获奖影片,但更多的还是“默默无闻”的路人片,唯一的共同点就是符合大多数国人的观影口味和审美眼光,让他们觉得好看不无聊。

    马竞只是稍微点了下极高的淘汰比,汤佳怡就明白是自己一时口快想岔了。为了掩饰自己的尴尬,她干脆顺着对方的话题问了一句:“对了,开办海岛院线的事情,你考虑得怎么样了?”

    “我就是推脱一下,那就是个深坑,谁爱跳谁跳,我才不会往里面跳呢!”

    自从好莱坞大片进入过来,国产文艺片就变成了爹不疼娘不爱的苦孩子,除了国师的山楂恋等少数精品大制作,绝大多数文艺片混得都很惨,院线排片量只有1%不到,存在感非常薄弱。想要赚到钱,只能走海外获奖海外发行这条路。然而这样一来在内容选择和表达上就要多为外国观众考虑,很多都有放大疮疤给人看的嫌疑,更是引起国内观众和监管部门的不满,反倒形成了一个越拍越不受待见的恶性循环。

    也就是近几年里国家开始重视文艺片,提出了一些鼓励政策,不过业界鼓吹的有效仿国外经验,开办专业艺术院线并由国家补贴的提议,却遭到了冷遇,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然后就有人把主意打到了马竞头上,希望这位土豪能够伸伸手,打造这么一条注定要赔本的院线出来。

    他们的理由也很充分,蜜蜂影视现在可是全国最大的文艺电影发行商,名下拥有上千部中外影片的内地发行权甚至全版权,“你不上,谁上?”

    向来对热门影视剧不屑一顾的蜂影,为了掩饰自己嫌贵买不起的事实,特地把自己包装成“长尾效应”的坚定信徒。而在市场大手的隐形操控下,他们也的确走上了这条路线,国内多年积压的影视剧差不多挑完了,剩下的也都涨价了,迫使采购部门不得不把目光放到海外市场。

    好莱坞大片引进成本很高,院线公映是中影的盘中餐,其他发行商只能从每年数量有限的批片(买断发行权)中分一点汤水。不过蜂影做的却不是这个,而是把注意力放到了宝莱坞、尼莱坞以及拉美欧亚其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