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另一条路

    61、另一条路 (第3/3页)

“这条线可以探一探。”孙达将图片缩小后,在图上将这条线路标出来,然后在打印出来,约程思明天早上去探路,两人做了分工,程思借摩托,孙达准备工具和用品。

    第二天大清早,程思从熟人处借了一辆摩托车,如约来到人民广场东侧时,孙达已经等在那儿了,他肩上背着包,包里装着攀山用的绳索、指南针等工具以及水和干粮。

    两人沿潼陵路向东走了一会,捌入乡级公道,十点多来到了许家村,他们休息了一会,吃了点东西,取出地图和指南针,判断清进山的方向,又骑车沿着一条沙石路进山,走了不到五公里路,摩托便无法通行,他们将车寄在山涯下一户人家里,徒步向山里进发。

    时值深秋,两边茂盛的树木,有的深绿,有的金黄,有的赤红,构成一幅壮美的画卷。孙达和程思无心观景,沿着一条羊肠小道,时而低头弯腰钻树丛,时而手脚并用攀山岩,时而挽起裤腿涉小溪,艰难地向山谷深处行进。

    走了约三四公里,山谷越来越狭窄,小路消失在一堆乱石中,他们踩着石块向前走了一段,只听一阵阵水的轰鸣声,如万马奔腾一般,拐过一个山嘴,眼前兀地看见一道高约三四丈的瀑布,从U型的山谷中奔泄而下,瀑布下面是一个五六丈见方的水潭,水呈墨绿色,深不见底,两边是刀削般的悬崖,被水冲刷得像镜面一样平滑,根本无法攀爬。

    看来许家村和栖霞寺相距不足三十公里,却无路可通,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孙达和程思观察了好久,找不到突破这道水屏障的办法,只好退回到山嘴后,沿着一道相对较为平缓的斜坡,向山梁上爬去,越往上走,树木越密,落叶也越来越厚,一不小心就会将人滑倒,好在树林够密可以当把手,才不至于把人滚落山下。

    直到十二点多,他们才爬上山梁。他们找了一块较为平坦的地方坐下来休息了一会,每人吃了几块面包,展开地图,确定了现在所处的方位和下一步要走的方向后,沿着一道牛背状的山梁往东北方向行进。

    山梁上不知为何很少有松树,长满了一人高的灌木,他们在灌木丛中钻了一个多钟头,终于到了这道沟的尽头,看到了那棵直径两米多粗的大树,判断出这是他们在卫星照片上确定的标志,两人长出了一口气,在这大山里行走,太容易迷路了,如果不是程思从小生活在山里,当特种兵的时候又受过这方面的专门训练,还真不容易找到这儿。

    他们在大树下歇了一会,吃了干粮,继续向南走了一里多,终于看见了山下的栖霞寺。

    实践证明,这条路虽然难走,但完全可行,而且安全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