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零三一章 哥哥的嘱托

    第零三一章 哥哥的嘱托 (第2/3页)

    王帅一看定价,确实不菲,这从侧面反应了唐朝印刷出版的落后,随便一本简单的书都要上百文,也就是说当换算成现代的钱一百多块人民币。王帅买书一般都是买三十块以下的,多的他就认为自己承担不起了。

    现在的出版业是非常混乱的,而且利润很高。一本书的定价里,成本不到一成。王帅对一本书的流程有个大致的了解。百分之十是作者的稿酬,百分之十是纸张和印刷成本,百分之十是出版,设计,排版成本,百分之十是出版社利润。也就是说,从出版社出来到批发商,代理商,一般只是定价的百分之三十到四十。然后就是各级物流成本和代理商,批发商的利润,还有零售店的利润,这样,就完成了一本书从作者到读者的全过程。这也难怪一般网上能以那么低的折扣拿到货,中间少了多少盘剥的环节。

    然而在唐朝,这些环节一个也都不会少,现在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出版社,印刷,出版,销售,都是一家。这样成本还可以摊薄一点,但事实上,书籍的硬性成本,纸张和印刷在这个时候还受到严格的技术限制,在未来只占很小一部分的成本,在这个时候却占了大部分。所以,这些书才这么贵。

    王帅没看到少于一百文的书。这也是为什么那个时候那么多文盲的一个原因,书不是人人都买得起的。

    一本一百文,十两银子只够买一百本。还不光是书,还得有纸和笔,还有墨。幸好这个书店还兼营这些东西。

    大概看了下价格,王帅决定用一半的钱买书,一半的钱买纸和笔。毛笔和墨可以相对买便宜一点的,王帅采购了四十本书,共十种,每种四本,都是这个时候的重点读物或者启蒙读物,三十支毛笔,两刀不是很白的纸,几锭墨,刚好把十两银子用光。

    整个加起来还有好几十斤重,王帅一个人也带不走,而且他也已经没有钱雇牛车拉回去了,只得让掌柜的给打包,分成四包,每人一包。

    这点东西当然会比十缗钱重,一缗钱基本上都是六七斤,十缗那就是六七十斤。

    大家拿着也确实累,最后还是李如掏钱在路上叫了一辆牛车,给拉了回去。王帅还不知道红线他哥哥能不能给带回去呢。

    晚上,王帅赶在宵禁之前回到王府,他可不能在外留宿,被发现了要扣钱的。

    第二天,王帅还是一如既往的抄写,抄写。等了半天,李如才姗姗来迟。

    “李如,怎么样?”王帅发觉这个李如铁定不只是赵进的侄儿或者侄女这么简单,赵进不过一个管家,他的地位还没有高到他的一个侄女能在王府里横行无忌的地步吧。

    “我们在正门外等候了半天,终于等到了使团的人,红线说她哥哥在里面,她哥哥抽空给红线说,让她明天去馆驿门外等他。”

    “就这些了?他们没说别的?”王帅也知道,日则作为使团的护卫,职责所在是保护使臣大人,加上他的地位不高,肯定不能无故离岗。

    “就这些了,她哥哥说明天再说。”

    “那就明天再说好了!我看我明天向你舅父请一天假好了,这两天还没见到你舅父呢。”

    “他还不是一天忙的!职责不大,事情不少!”

    “呵呵,王府的管家,那就见官大一级,只要是在咱这成都城里面,上到刺史,节度,下到县衙小吏,谁敢不给蜀王面子。”

    “那是蜀王的面子,不是我舅父赵进的面子。”李如当然明白王帅话里的意思,但也不反驳。

    “那就等明天吧,今天就好好做工,咱得对得起找份工钱啊。”王帅说完,又低下头抄起来,也不理会李如,李如当然也坐下来写了半天。

    第二天,王帅意外地碰到了赵进,他就向赵进请了一天假。其实,这个抄书的工作,并没有多少时间限制,只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规定的任务量就行了,有的人手脚慢一点,有的人手脚快一点,有的人想多写些,有的人就在晚上也要加班。王帅的请假倒也得到了批准。白天没做的事情放到晚上来做也就是了。

    王帅赶紧出了王府,来到赵进的家,李如和赵霜,红线他们已经在等着他了。

    “都等久了吧,咱们这就走吧!”王帅说。

    馆驿也就是在城里面的驿站,只对过往官员开放的客栈。也就是说过往的官员品级或者私交没有达到和县衙,府衙里面的一把手相应的程度,就只能住馆驿了。要是品级比刺史还高的话,刺史肯定会把刺史府里最好的房子给腾出来的。

    这次来的南诏使团,不是因为品级不够,而是私交不到,再加上这是两国之间正式的往来,当然也得正式的住在馆驿。要是在京城,那就是鸿胪寺负责接待四国朝贡。让外国使节住在衙门当然不是个事。

    他们来到成都驿馆,日则已经在门边等着他们了。

    “哥哥!”这群人里面只有红线和日则会说他们家乡的话。

    “你会说南诏话吗?”李如问王帅。

    “会说几句问候的话而已,他们的话很难学的。”王帅也有些自惭起来,在人家的地方呆了这么久,怎么就没熟练掌握人家的语言呢。王帅从前英语不是很好,他总是说,要是去美国呆几个月,英语肯定就能很好的掌握了。不过,他一直也没有机会实践自己的推断,现在倒好,他终于证明自己的推断是错误的了。要学好一门外语并不单单去母语地生活一段时间就能学好的。

    “哥哥,你们什么时候回去啊!”红线拉过日则,对日则介绍大家,“这是我刚认识的姐姐,赵霜,我现在就住在他们家里,这位是李如哥哥,他是赵霜的表哥。”

    “你们好,谢谢你们对我妹妹的照顾!”日则会说几句不太标准的汉话。

    “哪里,哪里!”大家客气的对待这位国际友人。

    剩下的时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