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追寻太乙神钩史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第二章 追寻太乙神钩史 (第1/3页)

      这一下,喜坏了“七煞头陀”太明,急坏了景尚义,好意探访盟兄,不想竟做了催命判官,眼前一阵模糊,双泪交流,心如刀割,自己把嘴唇都咬破了。

    这时不但景尚义急得五内如焚,就是诸葛玉堂自己,都在暗念劫数已到,不知如何方能保得一条老命?

    哪知就当诸葛玉堂二次往下掉落,眼看要血溅“白骨杖”的时候,陡闻得一丝其细如发的声音,直送入他耳鼓,说道:“速借杖影之力反弹。”

    这声音入耳好熟,正是“九指神偷”侯老侠暗中指点。诸葛玉堂惊喜交集,一时也无暇探看侯陵藏身何处,赶紧左手往下一按,身躯下落之势,立刻变慢,趁这片刻缓冲时间,运聚真力,达于右掌,使劲往下一拍,借呼呼生风的杖影之力,反弹出两丈多高。

    “五毒行者”绝未想到诸葛玉堂在空中犹能发掌,突觉手中猛然一震,“白骨杖”几乎脱手飞去。

    这一连串的意外变化,在景尚义真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最初是措手不及,呆若木鸡,及见诸葛大侠两番在空中跃起,心下一宽,再看到“五毒行者”的兵器几乎脱手飞去,不禁大喜过望,这也就真正弄清楚了是怎么回事。当时愤怒交加,越想越恨,一伸手解开腰间缅刀,迎风一抖,但见那异域利器的缅刀,其直如矢,其白如银,其薄如纸。景尚义顾不得先说什么,飞跃上前,一招“耀日旌旗”,迎着“白骨杖”砍去,只见满空白骨飞舞,“五毒行者”用来装饰禅杖的人骨,都被砍落。

    太时猝不及防,大吃一惊,识得那缅刀有断金削玉之利,不敢硬接,虚晃一杖,往左避去,看看动静再说。

    景尚义义愤填膺,哪容得他如此,手下刷刷刷拼命进招,口中大骂:“卑鄙下贱的万恶淫贼,枉称‘金川双魔’,比下三滥的毛贼还不如,景太爷今天非要除你不可!”

    “五毒行者”太时,在景尚义刀风紧逼之下,全力招架,连还口的工夫都没有,更怕腹背受敌,顾此失败,所以尽往他师兄太明站立之处退去,远远避着诸葛玉堂。

    诸葛大侠逃过这平生最凶险的一场灾难,惊魂甫定,恨满心头,也立意要制服太时,便即随手折了一枝树枝,掌风一沸,梢叶尽去,准备拿来当太极剑使用。

    那“七煞头陀”太明,始终在一旁静观,先见太时用“白骨杖”逼得诸葛玉堂不上不下,心内极喜,及见诸葛玉堂使出奇妙招法,不免触目惊心,景尚义中途接应,以后刃力拼,心叹错过大好机会,这时见诸葛玉堂折枝为剑,眼看师弟要难逃公道,急急喝道:“诸葛玉堂慢来,成名的高手,难道也要两打一?待洒家来会你。”

    一面说,一面大步跨—仁前去,同时伸手往后去取他背在身后的兵刃。这伸手一探之下,竟摸了个空。原来背在身后的錾银月牙铲,不知何时,竟已不翼而飞。

    “七煞头陀”这一急非同小可,按说以他三十年功力,内外兼修,十步之内,任何人的脚步声都逃不过他的耳目,现在居然贴身所带兵刃失落,竟会一无所觉,岂非怪事。

    再—细想,兵刃不会无故失落,必是被人盗去,如此说来,这小小山坪之内,难道还隐藏着超凡入圣的第一流高手不成?

    诸葛玉堂先听“七煞头陀”太明一叫,原已迎了上来。这时突然看到太明站住不动,一脸啼笑皆非,惊惶不定的神气,不由诧异起来。再一细看,才发现太明仍是两手空空,更觉惊奇。

    但这不过片刻间的事,稍一转念,便即了然,禁不住哈哈大笑。

    笑过一阵,诸葛玉堂才故意问道:“大和尚敢是未带兵刃?果然如此,我诸葛玉堂自然也是一双肉掌奉陪。”

    这两句话直羞得“七煞头陀”那张脸如紫胀的茄子一般,再看诸葛玉堂将那用来代剑的树枝,随手往地上一插,入土近尺,软软的枝梢,犹自晃宕摇摆,这份内功,也实在令人气馁,不由得长叹一声,惨然叫道:“师弟,还不住手!”

    那“五毒行者”太时与影义正打得热闹,本来兵器“一寸长,一寸强”,加以太时的招式贼滑,使短刀的不易占得便宜。但禁不住那把缅刀,并非凡品,遇招先要躲避,加以景大侠血性男儿,嫉恶如仇,安心拼命,故而一招一式均是往要命的地方招呼,这一来搞得“五毒行者”汗流浃背,此时听师兄太明一叫,正好借势下台,虚刺一杖,,立即横飘数尺,住手静听下文。

    景尚义却实是恨到了极处,哪里容得他有喘息苟安的机会。—垫步追将过去,刀随身到,一式“鞭打督垂”,向太时拦腰便砍。

    此时太时的势子已经收住,没有防到景尚义赶尽杀绝的手段,急切间闪避不了,只得就势举起“白骨杖”往横里一格,但听咔喳一响向,接着一声惨叫,那“白骨杖”立被削成两截,太时的半只左掌也已削落在地。但见太时抛去手中半截“白骨杖”,右手紧握左掌,鲜红的血液,兀自从他指间汩汩流出。

    “七煞头陀”太明,脸上立即变了颜色,双目一瞪,顿足叫道:“好你狗娘养的景尚义王八蛋,你懂规矩不懂?洒家今天与你拼了。”

    话声未终,已自发出一掌。诸葛玉堂在他说话之时,便有防备,这时一见太明动手,赶紧也发一掌抵住。双方都是上好身手,掌风甫一交接,便各自收回,毫无损伤。

    “七煞头陀”太明一见诸葛玉堂,公然发掌相助,愈加怒不可遏,凶睛暴露,面含狞笑,刚要再度搏斗,诸葛玉堂已轻喝道:“太明,休得鲁莽,此时救人要紧。”

    这一句话,可折了“七煞头陀”的锐气。虽是同恶相济,太明对师弟却甚友爱,闻言一呆,随即奔过去察看太时的伤势。

    这时太时面如白纸,摇摇欲倒,但见左手五指,连根砍断,一片血肉模糊,太明看了,深为不忍,素知诸葛玉堂有神医之名,有心向他求取金创药,却又说不出口.急得满头大汗,无计可施。

    这时诸葛玉堂已飞奔进屋,医家救急,药箱都摆在方便之处,一取即来,俯身向太明说道:“让我来!”

    太明心想:师弟断掌,自己丢了兵刃,这都还不算太丢人,只有让敌人来替自己人医伤,这才是栽到家了,有意拒绝,但一眼看到太时的痛苦之状,再也充不起英雄好汉,长叹一声,站了起来,但恁诸葛玉堂去施为。

    那太时心里,又有一种想法,这恶僧,真是蛇蝎其心,不愧“五毒”之号,嘴里一声不哼,咬牙忍痛,心里只想待诸葛玉堂替他止血裹创以后,趁他不备,下毒手一掌劈杀诸葛玉堂,方消心头之恨。

    诸葛玉堂虽是人情练达,老谋深算,也万万想不到此,医家有割股之心,只是全副精神贯注在太时那只断掌上面,无暇顾及其他。

    幸好旁观者清,景尚义自砍断了太时的左掌,怒气已消,自然不为已甚,听任诸葛玉堂替他裹伤。不过旁边尚有太明,强敌窥伺,不可不防,所以始终持刀在旁戒备,眼光不住在太明、太时脸上,溜来溜去。

    只见太明满脸失意抑寥之色,站在一旁,暗生闷气。那太时却神色渐渐有异,尤其那双鼠眼,闪烁不定,更是在暗打恶主意的明征。再一细看他的右手,微微伸缩,落入行家眼中,一望而知正在暗聚真力,景大侠猛然省悟,心内大惊,刚要叫声不好,只见一条影子,如电光石火般扑倒,右手一扫,将诸葛玉堂挥出五六尺外,右手一扬,那太时如泥塑木雕般纹风不动,右手微抬,掌心向外,正是发招之势,那张丑脸却是歪着,嘴角还挂狞笑,双眼却停滞不动,正是被人点了穴才有的这副鬼像。

    这一变化太过于突然.尤其诸葛王堂和太明,更是不解。这里景尚义却已看出,来者正是“九指神偷”侯陵,在祸发一将之际,抢先制服了“五毒行者”,才免去诸葛玉堂一场杀身之灾。

    当下景尚义抢步上前,持刀指着太时的脑袋厉声喝道:“太时,过来!”

    诸葛玉堂也已站了起来,弹弹衣服上的泥土,向侯陵问道:“这……这太时是怎么了?”

    侯陵未及答话,景尚义已冷笑道:“大哥难道还不省悟?这贼秃的狠心狗肺,天地难容,大哥好意替他疗伤,他竟要下毒手暗算于你。

    似此恶贼,若不除去,江湖间还有好人可走的道儿吗?”

    说着,举起缅刀,眼看太时恶贯满盈,报应不爽,那诸葛玉堂赶紧叫道:“贤弟,千万不可鲁莽!”接着又回头向侯陵问道:“老前辈,这太时果然暗藏祸心?”

    侯陵哼了一声笑道:“你问他自己。”

    诸葛玉堂道:“谅他也逃不出商山,请老前辈先替他解了穴道,才好说话。”

    侯陵冷冷回道:“看见这贼秃那张吊死鬼的脸,我就有气,景大侠,劳驾你赏他一刀背!”

    景尚义依言照办,举起缅刀,在太时背上平着抽了一刀,太时立刻痛得龇牙咧嘴,算是把穴道解开了。

    诸葛玉堂却不屑与太时说话,只问太明道:“你问问他,拿句话来吧!”

    太明自然不须再问,当时也不免羞惭交并,以嗔责的眼光看了太时一眼,很想说几句找场的话下吉,怕话太硬了,又惹是非,难以安离商山,因此一言不发。

    诸葛玉堂见太明还知羞惭,便有宽恕之心,但他索性谦冲平和,虽是主人,因侯陵系尊长,自然要请他作主,便躬身问道:“老前辈看此事应作何了结?”

    侯陵已知诸葛玉堂的心意,并因诸葛玉堂家住此处,冤仇结得太深,必有后患,亦是麻烦,存心把事情揽到自己身上,因即冷笑道:“这两上危害江湖的贼秃,送他回老家,让阎罗王去发怒便是了结。”一面说,一面向诸葛玉堂挤了挤眼睛。

    诸葛玉堂知是做歹做好之意,便接着道:“老前辈,且请息怒,论理这两个魔头,恶贯满盈,杀了他们也不过脏了我商山一片干净土,只是上天有好生之德,不如放他们一线生机,也好回头向善!”

    侯陵点点头道:“既然你替他们讨情,我暂且记下他们一笔帐。”说到此处,向“金川双魔”大喝道:“你们心下放明白些,不是诸葛大侠体上天好生之德,你们今天万难出商山一步,以后只要我侯陵听见你们再为非作歹,不管你们在天涯海角,我都会找你们算帐。话已说完,还不快滚!”

    太明一听,暗暗咋舌,敢情是江湖黑道,闻名丧胆的“九指神偷”侯陵,出面揽事,素知此老心狠手辣,今天逃得性命,实是侥幸。当下拾起已成两段的“白骨杖”,一手挤起太时,对诸葛玉堂感激的看了一眼,回身便走。

    那侯陵地想起一事,一转身后老枝虬结的大树中取下一件东西,口里叫道:“太明,慢走,把你弄饭的祸铲带回去!”说着,脱手把太明的錾银月牙铲抛了出去。

    太明接到手中,啼笑皆非,回山以后,深为灰心,自此改了许多恶行,不想太时枭獍成性,最后因意见相左,暗算师兄未成,投奔阴山玄蜘洞“阴阳脂粉判”耿渎,引出武林中一场浩劫,江湖黑白两道的高手,几乎一网打尽。

    这里诸葛玉堂和景尚义,一齐向侯老侠拜谢援救之恩。陕陵最不耐烦这套世俗礼数,赶紧摇手笑道:“可恨这两个恶贼,败了老夫的酒兴!”

    诸葛玉堂笑道:“待我把这里收拾一下,陪老前辈作长夜之饮。”

    说着,随手拔起刚才插在地上的树枝,暗运内力,就地挖成一个深坑,把太时的半只断掌和斑斑血迹,连沙带土扫落坑中,再用掌风一拍一拂,就已干干净净,了无痕迹。

    三人回到草堂,老姑太太闻警尚在守候,当下分别见了礼,重新洗杯换盏,席间景尚义对侯陵极道仰慕之忱,侯陵兴致本豪,这一顿酒喝下来,虽未天明,却已鸡叫,这才分别安息,三人都是内功精湛的高手,调息坐功,不过一二个时辰,疲劳尽去,相继起身漱洗。

    早饭以后,诸葛玉堂陪景尚义去山间闲逛,湘青帮着姑婆婆在后面料理家务,只有艺儿磨着侯陵要做弹弓。

    侯老侠欣然应许,带着艺儿坐在门前石阶上,削竹为弓,搏士作丸,不一会做好一张小小弹弓,可以射得三五丈远。这时正有一只乌鸦呱呱乱叫,侯陵发了一弹,乌鸦掉落地上,艺儿捡起一看,却只伤在翅膀上,便取来一只旧木盒,上铺棉絮,放了饭粒清水,把乌鸦放在里面养息。

    这些举动,让侯陵看在眼里,暗叹此子天性仁厚,真不枉与一微上人有四世的渊源。关于接引他上山之事,昨天因“金川双魔”寻雾,未能继续再谈,虽说侠义之家,最重五伦,诸葛玉堂叫艺儿投奔一微上人,他自不敢不去,但总不如引发他自愿向学之心,来得顺乎自然的好。

    这时侯陵又已做好一把弹弓,口里问道:“艺儿,你在这弹弓上会玩些什么?”

    艺儿道:“我会玩流星赶月。”

    说着,拿起小弓,再捡两粒泥弹,朝空中先发一弹,接着又发一弹,势子较疾,赶上前一粒泥弹,相击而落,小小年纪,有这一手也很不容易了。

    侯陵称赞他一声“好”,又问:“还会什么?”

    艺儿说:“爷爷就教了我这一套。”

    原来诸葛玉堂不久以前,也是一时兴起,替艺儿做了一把弹弓,教了他这半套流星赶月的打法,艺儿玩得十分带劲,等弹弓坏了,诸葛玉堂觉得这种小巧玩意,无甚意思,不肯再做,艺儿这才磨着“侯爷爷”替他做另一个。

    当下艺儿又问道:“侯爷爷,你会玩什么?”

    侯陵笑道:“你会玩流星赶月,我会玩月赶流星。”

    艺儿一听他这口气,知道是故意逗他,便扭股糖似的缠着“侯爷爷”不依,非要玩出一套“月赶流星”不可。

    侯陵无可奈何,只好说:“好吧,你别闹了,我玩一套你看。”

    说着,发了一弹,对艺儿道:“先发的是月。”又发一弹说:“后发的是流星,你看仔细了,是怎么赶的?”

    先发一弹原呈直线进行,及至力道消失,便呈弧线下落,这时后发一弹,余力犹在,直往前飞,眼看将要超越之时,呈弧线下落的前弹,正好碰上,齐坠尘埃。

    艺儿武功还未入门,也知道侯爷爷这一套月赶流星比他的流星赶月要高明好玩得多,便一个劲要学。

    这套小巧玩意,不但准头须得累黍不差,控力的功夫更难,侯陵自然无法教给艺儿。一老一少磨了半天,侯陵说道:“我这套月赶流星算不了什么,你要学,就得学星月双归。”

    艺儿问道:“怎么叫星月双归?”

    侯陵比着手势道:“把弹子打到空中,用手一招,弹子都会落在手里,这就叫星月双归。”

    艺儿喜得笑逐颜开,连说:“我要学星月双归,我要学星月双归!”

    这星月双归,原是侯陵从剑法上“星月双辉”这一招上胡绉出来的,这时看看艺儿已经入港,便冷笑道:“你先别高兴,连我都不会,可拿什么教你呀!”

    艺儿闻言一愣,有侯陵爷爷都不会的本事,这可显着稀罕。想了一想,问道:“那么谁会呢?”

    侯陵答道:“只有一个老和尚会。”

    艺儿道:“老和尚在哪儿,远不远?”

    侯陵道:“说远不远,说近不近,如要我带你去,有一天工夫也就到了。”

    艺儿马上眺起身来,说:“侯爷爷,咱们就去。”

    侯陵见他稚态可掬,也乐了,可是不敢笑出声来,故意板着脸说:“哪有这么容易的事,慢慢再说。”

    艺儿一听这话,垂头丧气,又复坐下。想了半天,又问:“那老和尚收不收女徒弟?”

    侯陵见他问话奇怪,便道:“你问这个干什么?老和尚可不收女徒弟。”

    艺儿马上接口道:“老和尚不肯收小姐姐做徒弟,我也不去。”

    侯陵暗笑,这真是人小鬼大,事情看来还有些麻烦。不过暂时还是先别解释,免得把话越说越糟。

    因此,侯老侠故意冷笑道:“哼,你还觉得自己怪不错的呢,你就是想去,老和尚也不见得一定肯收你。”

    接着,侯陵有意无意说那和尚的本事多大,那里又有多么奸玩,还有一只灵猿、一只仙鹤,能懂人话。没事可以骑着仙鹤,上半天云里去玩。

    这一下搞得小艺儿火辣辣放不下,又想去找老和尚,又舍不得小姐姐,心里七颠八倒,不知如何才好?

    艺儿一个人出了半天神,忽然问道:“侯爷爷,你跟老和尚是好朋友?”

    侯陵哼了一声说:“怎么样?”

    艺儿哀恳道:“侯爷爷,你跟老和尚说说,把小姐姐也收了,好不好?”

    侯陵本想骗他一骗,转念又想,十分不妥,板着脸说道:“不行!你要拜老和尚做师父,也许还成,你小姐姐不能去,老和尚不收女徒弟。”

    艺儿一听这话,不再多说,侯陵也便暂时丢开,只待晚间与诸葛玉堂商议定夺以后,便回伏牛山向一微上人去覆命。

    诸葛玉堂与景尚义,到晚方回。家中早已整治了佳肴美酒,因是通家之好,且都上了年纪,老姑太太也入席相陪。

    湘青、艺儿各自安安分分吃完了饭,下了桌子,平日总是在掌前嬉笑玩耍,这天可然作怪,一对小娃娃,坐得远远的,交头接耳,不知在说些什么?

    老姑太太看在眼里,想起一事,微笑着,向侯陵说道:“这两个孩子捣鬼捣了一天了,必是侯大爷跟他们说了什么?”

    侯陵向诸葛玉堂看了一眼答道:“我跟艺儿提过一位老和尚。”

    老姑太太道:“怪道呢!只听艺儿在跟湘青商量,说他先跟侯爷爷去拜一个老和尚作师父,随后再求老和尚,好歹也得把湘青收了做徒弟。这孩子心实,禁不得说一句玩话就当了真。”

    侯陵和诸葛玉堂见老姑太太这样说,一时倒不好说穿真相。景尚义不明就里,也只当是玩话,三人哈哈一阵大笑,扯了过去。

    一顿酒喝到起更时分,侯陵因有事不再贪杯,草草用过了饭,把诸葛玉堂拉到一边,二人秘密计议艺儿之事。诸葛玉堂思虑周到,因知一微上人已不食人间烟火,幽洞高僧,日用器具多半不足,艺儿此去,少不得都要准备周全,得有一些日子。再说这一别,小则三年五载,久则十年八年,现下已过小雪,让艺儿在家过年,好好团聚,等到明年春暖花开,再送艺儿上山,也还不迟。

    侯陵听完诸葛玉堂这番计议,深觉妥贴周到。于是商定,由侯陵先向一微上人覆命,到过年灯节以前,一定赶到商山,来接艺儿。

    第二天侯陵告辞,直往伏牛山而去。这里诸葛玉堂把前后经过,细细告诉妹子,那老姑太太一听侯大侠告诉艺儿的话,竟非戏言,不觉尤喜交集。老姑太太自己虽不懂武学,但耳满目染,也知此是艺儿难得的遇合,旷世的福缘,故而一喜。忧的是艺儿年方九岁,一切饮食起居,都还要大人照料,一微上人百岁开外的龙钟老叟,怎能带得了一个小娃娃?此因老姑太太禀性慈祥,对艺儿真如自己孙儿般疼爱,故而才有这些顾虑。

    诸葛玉堂也觉自己妹子,忧得有理,但是不能因怕艺儿饮食起居照料得不周全,便一辈子养在膝下。只好嘱咐老姑太太从今天起,叫艺儿要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琐事,甚而教他如何生火做饭,养成习惯,到了伏牛山就不怕了。

    老姑太太无可奈何,只得应诺,好在离过年还有两个月,慢慢教导,也还不太急。哪知到第四天上午,侯陵去而复转,告诉诸葛玉堂,说一微上人的意思,最好要艺儿在冬至以前赶到伏牛山。

    诸葛玉堂闻言诧异道:“如此之急,难道别有用意?”

    侯陵道:“正是。因为一微上人照例在冬至那天,办一场‘忘我消寒会’,正好让艺儿去开开眼界。”

    诸葛玉堂听见这话,更觉出乎意料,便又问道:“不是说一微上人闭洞静修,远僻尘嚣,不喜见客,何以广邀高朋,作淌寒的盛会呢?”

    侯陵诡秘的笑道:“这会中的宾客,非比寻常,老弟台何妨去赶一场热闹。”

    诸葛玉堂欣知答道:“自从老前辈提及一微上人以后,我久有拜谒之心,只怕上人不愿延见,故而一直不敢启齿,如果老前辈携带,让我得以瞻仰绝世高僧的庄严宝相,实为平生快事。再说艺儿蒙上人慈悲,收归门下,我亦应该当面拜谢,赶那场热闹,倒还在其次。”

    侯陵心想:“若要赶上那场热闹,包你一生一世,都难忘怀。”当时且不说破,先与诸葛玉堂商议安排艺儿的正事要紧。

    其时“银刀乌甲震天南”景尚义,已于前一日转往长安关洛一带去探访朋友,约定年底再来盘桓。家中没有外客,可以集中全力来办此事,先把老姑太太请出来,说明经过,然后把艺儿找来,问他愿不愿意跟一位老和尚去学武艺?

    艺儿哪有不愿之理,而且居然成竹在胸,要等见了老和尚,好歹求他把小姐姐也收下来,故而一口答应。

    倒是湘青得知消息,眼泪汪汪,不言不语,上了心事,一方面想跟艺儿一块去找老和尚,一方面又舍不得爷爷和姑婆婆,少不得诸葛玉堂老兄妹俩和侯老侠,说好说歹,许了明年开春一定想办法,才算勉强收住眼泪。

    第二天全家就忙了起来,照老姑太太意思,恨不得连艺儿睡的床都搬到伏牛山上去,才称心愿?无奈山途长行,搬运不便,再说此去习武,第一先要刻苦。器具用服,不求华美,但求实用,因此诸葛玉堂一再劝说,行李越简单越好,饶是这样,也还收拾了一口皮箱,—只大藤蓝,甚是累重不便,诸葛玉堂也只好听之。

    及到商义引程之时,诸葛玉堂却又有了为难之事,因为这一去家中只剩下老姑太太和湘青,老的老,小的小,虽有两个长工,也都是不懂武艺的笨汉,万一有恶徒如“五毒行者”太时,忽来寻仇,岂不可虑?

    侯陵一想,这顾虑应该有的,不觉跌脚道:“我真是百密一疏,早知如此,一微上人精通禁制之法,我学了来如法施为,就什么也不怕了。”

    其实侯老侠也略通禁制之法,只怕会而不精,反致偾事,因此不敢冒昧施用。

    诸葛玉堂暗自盘算了半天,心想只有一法,将老姑太太和湘青送到长安安平镖局,托胡胜魁照应,较为妥当,侯老侠也深以为然。

    这下少不得又要忙着另外检点老姑太太和湘青的行李,诸葛玉堂又连忙打发长工去通知胡胜魁,雇来健骡,挥日长行。

    依原来侯老侠和诸葛玉堂的计议,自商山至伏牛山,应向东南取道龙驹寨,出武关,直上伏牛山,路程较近。但既要送眷口至长安,则应往西北出蓝关,过灞桥,方是长安,这南北异途,自然先迁就老姑太太,一起到了长安,另雇大车,沿渭水东出潼关,过函谷关,再往南踅,方是伏牛山。这一大周折,多出三四百里途径,甚不上算,也是无可奈何。

    不想长工下山,第三天胡胜魁带领四个趟子手,几匹健骡,一顶山轿,亲自来接诸葛老姑太太。这一来,沿途照料有人,诸葛玉堂便又变了计划,请侯老侠带领艺儿,另拨两匹骡子、一个趟子手挑运行李,仍照原议出武关往伏牛山,诸葛玉堂护送老姑太太到长安以后,再兼程赶回,约定在伏牛山口庐氏县一家兴隆客栈会齐,一同土山。

    大家都觉如此安排,甚为恰当。独独湘青老大不愿,因为原说艺儿过了年才走,日子还远,后来又说赶冬至上伏牛山,但想一路到长安,也还有几天可以在一起,怎知忽地变卦,说走就走,怎能割舍得下,不过湘青一则生性好强,再则女孩儿家害羞,怕说出来,别人笑话她,故而口虽不言,脸上却是一丝笑容不见。

    这时大人都在忙着行装,谁也顾不到她有什么心事,艺儿兴兴头头,夹在里面瞎帮忙,也没有去理会小姐姐,这让湘青更不高兴。

    好不容易,艺儿才想起小姐姐,拿了一把侯爷爷给他做的弹弓,去送给湘青,刚道得一声“小姐姐”,湘青扭头就走。

    艺儿赶上去一把拉住她,一扬弹弓说道:“要不要这个?我送你!”

    湘青恶狠狠回道:“谁稀罕你的破弹弓!”说着,回过身去,自己倒又觉得一阵委屈,强忍着眼泪,不让它掉下来。

    艺儿哪见过这种情形,一时傻在那里,说不出话来。

    湘青见他半晌不语,只以为真的不跟她好了,又回过头来,咬牙骂道:“你去,你去,你去找你的老和尚,一辈子别理我!”

    艺儿这才明白,又为的是不能一起去拜老和尚为师,便凑过脸去笑道:“不是跟你说过了吗?我会求我师父—定把你也收下来,不过现在不能去,我师父从没收过女徒弟。”

    湘青冷笑道:“哼,真不害羞,人家收你不收,你还不知道,就‘我师父’、‘我师父’的,真肉麻死了!”

    艺儿一听这话,不觉也生了气,大声说道:“好,你看看找师父收我不收我!”

    这一下惊动了侯老侠,回头笑道:“唷!你们小两口儿,又闹什么别扭?说我听听!”

    这一嚷嚷,把湘青羞得满脸绯红,扭头就跑。艺儿也觉得有点不是味,一笑飞奔出屋,这里大人们都觉得孩子家天真得有趣,哈哈大笑。

    这夜因为第二天一早就要动身,上上下下都早早安歇了。湘青跟姑婆婆睡一屋,外间是艺儿,这孩子向来着枕就睡,湘青却是想到艺儿一走,再没有人陪她玩,心里空落落有些害怕,悄悄下床,走到外间,豆大的灯火,照见艺儿睡得正香,有心把他叫醒,告诉他千万别忘了求老和尚,把她也带到伏牛山去,又怕姑婆婆听见会数落她,因而踌躇着伏在艺儿床前,不知如何是好?

    好久,她想起艺儿老想闻自己的手,一直不肯让他闻,现在他要走了,不如就让他闻一闻算了。这样想着,便把自己的一只雪白的小手,摆到艺儿鼻子上去。

    但是,艺儿毫无知觉,她心里非常失望,可也不能离开,小小的心灵里,充满了伤感,然而她自己并不知道,那就是所谓离愁。

    又是过了好久,十月底的天,地下的凉气,冻得她两腿都发麻了,还是不想离开。

    屋里老姑太太一觉醒来,发现里床空着,先以为湘青下宋小解,见好久不来,便轻轻叫道:“阿青,阿青!”

    湘青一听姑婆婆在叫,赶紧站起来,不想两腿瘫麻,站立不稳,咕咚一声栽倒在地上。

    老姑太太听见声响有异,赶紧问道:“怎么啦?阿青!”

    湘青不作声,挣扎着站起来,到了里屋,爬上床去。老姑太太伸手挽她一把,小手凉得跟冰似的,大惊问道:“你上哪儿去了?”

    不问还好,这一问把湘青的眼泪问得再也熬不住了,叫一声:“姑婆婆!”便伏在老姑太太怀里抽噎不止。

    老姑太太一面拍着她的背,连说:“好孩子,别哭!”一面也洒下几点老泪。

    原来老姑太太,已看出湘青偷着去看艺儿,想到自己从小跟青兄青梅竹马,也跟现在湘青与艺儿的情状相仿。到了十八岁,嫁与青兄,恩爱夫妻,不过七年的缘分,二十五岁守寡,至今整整四十年,无儿无女,可真是命薄如纸。现在看到湘青的模样,宛如自己当年的缩影,感怀身世,怎不老泪纵横?

    第二天一早,等湘青、艺儿被人唤醒,一切早巳收拾停当,二人也匆忙漱洗过后,饱餐一顿,老姑太太一面看艺儿吃早饭,一面不停嘱咐,艺儿听一句应一句。须臾出门,老姑太大带着湘青上轿,诸葛玉堂与胡胜魁向侯陵拱拱手道声“再见”,各自跨上坐骑,迤逦往长安大路而去。

    可怜湘青,始终没得机会与艺儿说一句话,坐入轿内,犹不时回头张望,但见满地黄叶,一片寒霜,这秋色离情,在这个早熟的小姑娘,也尽难消受呢!

    这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