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凯旋而归

    第十七章 凯旋而归 (第2/3页)

略西洋,同时也兼理一下西南诸夷。” 

    郑和笑道:“这个倒是使得的,而且就在咱家的职权之内,咱家可以立刻填就文凭,一面向朝廷挂号,一面就为侯爷筹备起来。” 

    “特使能未经禀奏就加以决定了吗?” 

    郑和道:“是的,是的,将在外,连君命都可以有所不受,咱家这西洋巡狩特使兼兵马大元帅自然可以做主,事实上咱家未行前,主上已有指示,平定西洋后,要设立一个专设的机构来管理他们,只是名称未定而已。—— 

    “什么?皇帝已经早有预筹了。” 

    “是的,皇帝的构想与侯爷竟是不谋而合,也是要西洋都护兼及西南夷的……” 

    “皇帝会同意由我主管吗?” 

    郑和道:“皇帝倒没有指定由什么人,因为这人选择颇难决定,若是预先指定了,万一不太合适,岂非有损天威。” 

    “皇帝有什么碍难之处呢?” 

    “因为部分西南夷在云南、贵州一带,那是受沐王爷节制的,要是派的人跟沐王府无法沟通,势必造成很多不便,如若派了侯爷,至少这层顾虑没有了,所以咱家就斗胆做主了,而且皇帝既然把空白的派令交给了咱家,也答应过让侯爷自己挑一份差使干的。” 

    梅玉叹了口气:“钦使,梅玉自己倒不在乎要干什么,我讨这份差使,为了谁,钦使想必明白。” 

    关卿道:“咱家完全明白,咱家这次来到西洋,首站是在安南登陆,驻军停了将近有半个月,实际上咱家是快马急足跑了一趟缅甸,在仰光的圣光寺中拜渴了圣僧。” 

    “你们谈了些什么?” 

    “咱家自己没有话说,只是捎去了主上的一封秘函,他们是一家人,有些是家务的秘密,不足为外人知道也。” 

    “我大哥也没什么话对特使交代?” 

    “圣僧有封信,交给咱家转交给侯爷,再请侯爷跟咱家一起回京。” 

    “什么?要我回京!” 

    “是的,讨平了高港,咱家这初次出使的任务已经算完成了正想选日班师返航,侯爷若是没什么事,也就同船一起走吧!” 

    “我可不想到京师去。” 

    “咱家有圣僧致侯爵的私函,侯爷看了再说好吗?” 

    梅玉接过了他递来的一封信,信封上的确是建文帝的亲笔,他一直就是建文帝读书、嬉戏的玩伴,对于建文帝那一笔字太熟悉了。 

    拆开来看了,建文帝的确是央求他返京师一行,做他的私人代表,去跟皇帝谈谈。 

    另外有一封信,是建文帝致永乐皇帝的,信封上是棣叔亲拆,下面的落款却是侄允炆拜。 

    朱棣是永乐帝的名字,建文帝也用了自己的私名允炆,完全是私人的信函了。 

    这封信是托梅玉亲自转交的,很明显的是要梅玉去一趟了,梅玉纵然是万分不愿意,也只好跑这一趟了。 

    永乐五年九月郑和旋师东返。 

    船上同来的还有各国派的使节,回京后仍然很忙,各国使派的使臣被招待住进了周文馆,他还得去应酬一下,为他们安排陛见的礼仪。 

    而且还要安排一下俘虏的处置,这方面倒很干脆,皇帝连交书的手续都免了,直接下谕,把李至善和陈祖义发交锦州边站,充军十年。 

    他们能留下一命,实在已经不错了,不过发配到山海关外,冰天雪地中去做苦工,也够他们受的了。 

    把他们派这么远,不是为了要他们吃苦,而是为了锦州指挥使方征远的先人在李至善手下吃过亏,同样也是密探出身的,懂得很多,可以吃得住李至善,不让他们有作怪的机会了。 

    最清闲的是梅玉,他在京师的身份很特殊,是现在的汝南侯,没有几个人敢去沾惹他,甚至于大家还躲着他,这使梅玉很火大,有一次,他居然袍带整齐地去拜会了现任兵部侍郎曾应龙。 

    曾应龙是他父亲梅殷的诗酒之交,燕王人替时,曾应龙见机得早,老早就上表拥立,总算拐到了兵部侍郎。 

    梅玉这次是用了全付的执事,一路上鸣金喝道而来,到了曾府门口时,马大江大刺刺地道:“咱们家侯爷和夫人来拜,预先已经着人通知了,你们家曾老儿好大的架子,居然毫不理会……” 

    门上的人怔住了! 

    两个时辰前,梅玉派了马大海确是先来递过一张帖示,上面只是私下具名,很客气地写着:应龙伯父乞容,下面的落款是侄梅玉率眷姚氏秀姑叩。 

    这是一般子侄辈的求见请安帖子,递到门上,曾应龙自然不想沾上这么一个惹祸精,推说不在家而拒绝了。 

    马大海当时留下了一句话:“家主人想到曾大人可能会公出未返,所以也嘱告了一句话,他要在两个时辰后才会来访,请府上务必将曾大人找回来。” 

    他这儿求见得切,曾应龙自然更要躲了,而且这次是真正的躲出了门,所以梅玉和姚秀姑再次大张旗鼓地前来时,把门上吓坏了。 

    尤其是那张飞笺交到门上,一等汝南侯梅玉及钦赐诰命一品夫人姚秀姑的附帖送到门上时,把门房吓得直抖,结结巴巴地道:“家……家主人不在家……” 

    马大江冷冷地道:“不在家,真不在家吗?” 

    “是……真的,两个时辰前,有一位差爷已经来过。” 

    “那是我弟弟马大海,我们哥儿两个都是锦衣卫指挥使郑大人摩下二等带刀护卫,被拨在梅侯爷门下当差。” 

    门上更为惶恐了。 

    他们自然知道锦衣卫指挥使这个衙门在京师的权力有多大,尤其是带刀护卫,那就是宫门的值殿官,一二品的大员见了他们都要客客气气的,曾应龙官拜侍郎,为一部之次长,官秩不过三品。 

    马大江冷冷地道:“舍弟已经交代过,侯爷在两个时辰内要来的,有这两个时辰应该找得到曾侍郎了。” 

    “是,是,不过家主人下朝后并未回府,不知道上哪儿去了,是以无法通知。” 

    马大江冷笑道:“好,这算你解释过去了,但是你们家夫人呢?不会出去了吧!咱们家侯爷夫人已经具帖来拜,你们家夫人也没当回事。” 

    梅玉骑着马,姚秀姑乘着轿子,加上一大批的扈从,把整条巷子都挤满了。 

    梅玉在马上冷冷地道:“马大江回来吧,曾应龙不把我这个一等候放在眼里,那是他兵部侍郎的官儿大,有资格瞧不起人,好在京师封侯的不止我一个人,我会去向他们请教一下,要求见兵部侍郎该是怎么个手续?走吧!” 

    马大江哼了一声,回头就走,门上吓呆了,等大批的人一退,连忙着人出去禀告了。 

    曾应龙其实就在不远处的陈大其右侍郎府中下棋,兵部尚书下有左右侍郎两员副长,都是从三品的缺。 

    两个人正在下棋,听得门人来一报,曾应龙就呆了,他没想到梅玉会如此隆重其事,公开前来拜访。 

    梅玉虽然因为沾上建文帝的关系,使很多人对他敬而远之, 

    惟恐沾上惹麻烦,可是汝南侯一直没开缺,而且不久前还将汝南侯由他承袭了,这小子在皇帝心中,不知道是怎么个地位呢? 

    不管怎么说,曾侍郎这次一躲却是麻烦大了。 

    梅玉的头上顶着麻烦虽是事实,可是他此刻毕竟是钦定的世袭一等候,再上一步就是国公了。以爵位而言,比他这个侍郎可大得多,那不可以不论,人家公开持帖拜访,来个托而不见,是存心怠慢了。国家赐封勋爵,原是一种荣宠和奖励,身为大员,故意轻慢侯爵,这可以构成不敬之罪,若有御史奏上一本,多少总要挨点处分的。 

    这倒还是小事,最怕的是被其他的勋爵知道了,他们为了面子,联合著起来闹一闹,那就吃不完兜着走了。 

    曾应龙在这儿惶然无计,右侍郎陈大其叹道:“曾兄这次可做得太过分了,我们虽在宦海,以少惹是非为原则,但也不能太谨慎了,尤其是对他们梅家,更不可以常情度之,逊皇帝身旁多少旧臣都倒了,惟独他们这一家侯爵仍然维持,最近更颁下由世子入替的旨意,表示他们家还很罩得住……” 

    曾应龙脸色很难看,还没有说话,门外却连闯进了两个不速之客,却是马大江和马大海,他们这次是锦衣衙差官的身份前来,所以不准门上通报,也不待主人允许,一脚就进来了。 

    他们来到书房门口,也只是让门人先打个招呼,直接就进来了,朝陈大其打个躬道:“陈大人,在下马大江,这是舍弟马大海,敝兄弟都在锦衣卫郑老总治下当差,今天来得鲁莽,乃是有件事想向侍郎大人查证一下。” 

    锦衣卫的差官经常用这种方式向人调查,被问到的人无不心头捏着一把冷汗,惟恐会招鬼上身。 

    陈太其一听来人姓马,那一定是尚衣监郑三宝的本家子侄,郑和本姓马,是有名的马回之家,那是个大家族,郑和入宫担任了密探头子后,尤其是永乐登位,郑和的地位更为提高,锦衣卫中姓马的差宫更为受人瞩目,他们是密探中的密探,连一二品的大员也惹不起他们的。 

    郑和律下颇严,马姓子弟当差的不准在外招摇,倚势压人。 

    但他们为公事找上谁,却是天大的麻烦上身。 

    所以陈大其战战兢兢地道:“是,是,不知二位有何见教?” 

    马大江道:“事情很简单,敝兄弟是来求证一下,左侍郎曾大人是什么时候来到府上的?”&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