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得胜包

    第一百三十七章 得胜包 (第2/3页)

  从这个故事里可以知道,这个“包”字,其实指的是这种“以菜为碗,包裹而食”的饮食形式。而当时的人谁也不会想到,这种颇为创新的进食方式,竟会对于日后的饮食发展产生如此广大的影响。甚至毫不夸张的说,它简直可与忽必烈发明涮锅子的伟大而相提并论了。因为立足于今日来看,像京城的春饼、烤鸭、扒猪脸、京酱肉丝,乃至由宫禁传到广东去的烤乳猪,无不深受其影响。

    不过,鸽子肉毕竟是高价肉食,寻常百姓往往难以消受。于是“得胜包”发展到后来,选料便有了变化。不但鸽子肉渐渐被猪肉代替,也渐渐分为了荤、素两种,名字也被老百姓俗称为“菜包”或“包饭”了。通常来说,以荤菜包最好吃,素菜包则是佛教居士或贫苦家庭的专利。

    王蕴琳这一天准备的,即非“荤菜包”也非“素菜包”。而是采用了宫廷里最传统的做法,做了最讲究的“鸽肉包”。

    为了这顿饭,她一大早就和洪禄承出门采买去了,一直跑到了京城四大菜市场之一的文崇门菜市场,才算是淘换到了两只肉鸽和新鲜的苏子叶。在这个物资如此匮乏的年代,还能准备出这么一顿比较纯正的饭菜,也足以见其诚意了。

    “鸽肉包”的做法很精致,绝不同于平常旗人家所做的菜叶子包酱拌饭。首先要小鸽子肉剔出来,切成丁和香菇炸酱,然后再拌上陈糙米做的米饭。由于如今已经没了旧时的陈年俸禄仓米,像这种陈年糙米已是最好的替代品,没油性,好入味。而等这一切都拌好之后,最后还要再点上香油,撒上蒜末,这时用鲜灵的苏子叶包了,就可以捧在手里吃了。单只吃包不行,还要配上好的粥。就像讲究冬天用白菜叶,夏日用苏子叶一样,粥讲究的是冬天喝羊肉粥,夏日喝荷叶粥。

    而当洪家的鸽子香菇炸酱的味道和荷叶粥的清香飘满东院的时候,在隔壁边家,正在屋外炉子上做西红柿汤的老边媳妇,竟如同“海子里的鹿”一样地愣住了。就连屋里的老边连声催她也没听见,最后还是丈夫从屋里出来叫她,她才缓过神来。

    “你怎么了?沙子眯眼了?”本来要急眼的老边,见自己老婆竟湿了眼角,硬是把呵斥话给吞下了肚儿。

    “你闻,这味儿是‘菜包’啊……”老边媳妇怔怔地说。

    老边则一脸的不可思议。“老洪家的?怎么会呢?”

    “是蕴琳吧,当初看她会做独咸茄我就怀疑,这回是确信了……”

    说完这句,老边媳妇似乎又陷入了某种回忆里,一边用手抹着眼角的泪,一边喃喃自语。

    “真有二十年没闻过这个味儿了。我还记着当年每次吃这个,阿玛都得先嘱咐一遍,让我们吃的时候包不离嘴,嘴不离包,以防开包时漏菜。他说那意味着‘漏财’……”

    可老边听到这里却不由叹了口气,反而忍不住打断了她的回忆。

    “那都是过去的事了,嫁了我你就是汉人。你以后别提这个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外面的情形你还不知道?虽然咱们穷到根儿上了,不怕这个,可没准以后会影响孩子们呢……”

    人生里的许多事就是这样,一个不经意间就会露出端倪。而也有许多秘密会常年地埋于身边而不可得知。

    比如边家仅从饭菜的香味就能揣测出洪家的一些隐秘,而一墙之隔的洪家却没有一个人知道发生在边家老两口之间的这段谈话。此刻,他们只是围坐在堂屋里,专等着开饭。

    洪衍争奉父母之命,托关系弄了两瓶通州老窖,他今天一早去取酒,在开饭前终于赶了回来。

    玉爷和陈德元可都是好酒之人,一见今天有“通州三宝”之一,更是高兴。于是很快几个人就杯觥交错,大快朵颐起来。

    洪禄承不胜酒力,席间只斟了一小杯慢慢饮着。好在洪衍争跟着他的工友和师傅早把酒量练成了,于是便由他替父亲承担起了陪酒的职责。

    至于王蕴琳,则根本没有上桌。一是她知道有自己在座,男人们饮酒说话不能尽兴。二是按洪家的规矩,待客时小孩不许上桌吃饭。更何况那“鸽肉包”也仅够大人们吃的,所以她还得继续留在在炉子旁,给俩孩子溜黄菜、烙葱花饼,单做他们的午饭。

    大概今日拜师之事进行得很顺利,王蕴琳的心情很好,不仅一张张油旺旺的葱花饼烙得空前绝后的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