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规律

    第九十二章 规律 (第2/3页)

越年轻脾气就越盛,越各色,越不懂事。

    反观之,像观音院西院的买他的鸡蛋两个兄弟,说话和气,钱给的大方,还招待他茶水,那可真是京城年轻人里的异数,少之又少。

    所以他如今只爱和老年人打交道,不敢奢望再遇到洪、陈这样好脾气的青年,他对京城四十岁以下的人,早已学会了敬而远之。

    说实话,他确实爱京城。爱这个城市的古朴、方正、幽默、历史悠久和传承绵长。

    父亲说的一点没错,京城的建筑和文化底蕴,实在引人入胜,让他心神荡漾。

    可也得说,他真不怎么爱京城的人。

    据父亲所言,京城人应该是谦和的、内敛的,热情的、包容的、大度的。但这一点,除了在老人身上,其他的人,他却很少发现。

    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京城人会以四十岁为界限,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待人处事的态度呢?

    这些中年人、青年人的高傲自大,带着一种盲目优越感的存在,又是打哪儿来的呢?

    他还记得听父亲说过,南城居住的百姓大多都是从各处逃荒,或是讨生活才进京的穷苦人,手艺人。

    说白了,这些中青年人的父母一大半就是全国各地的农村人。

    就更别说建国以后,从其他地方调入京城的工作人员,和进驻京城的部队及家属了。

    可怎么仅仅一代人,无一例外的,军人、干部、百姓,这些建国前后才变成京城人的子女们就都变味儿了呢?难道仅仅是单纯的忘本么?

    说来也真是讽刺,这些人如今竟以纯粹的京城人自居,来教他懂京城的规矩了。

    像这样的京城,那还不如农村有人情味儿呢。他们的龙口村是穷,可待京城来的知青却无比的好。

    大伙不但心甘情愿帮那些京城人修房扫土地安置,在劳动上也没对他们加以苛求。对他们恋家的心情和偷鸡摸狗的行径也一律加以宽容。

    反倒大队时不时地送些瓜果蔬菜白薯苞米地接济他们。让那些京城知青连一个字儿的不是,也挑不出来。

    说真的,他对自己的小村子特别有感情,主要就是因为村里这种宽以待人的人情味儿。从这种角度说,他觉得龙口村的人,可比京城人更像京城人。

    尽管村里的人识字不多,没见过什么世面,除了老婆孩子热炕头也没什么追求,可他们都是好人,能用真情暖人心。

    可奇怪的是,京城知青们虽然也同样喜欢龙口村的人,却仍然向往着要回城。

    他自己的父亲也是一样,从知青哪儿了解到恢复高考的事情,今年也非要他去报名考大学。声称自己的儿子如果在龙口村窝一辈子,回不了京城,他绝对受不了。

    这就让他真的不明白了,像这样的京城有什么值得待下去的呢?

    难道就为了所谓的“前程”,为了一份纸面儿上的京城户口和体面些的工作吗?

    其实论建功立业,谁能比得上他那些祖先们呢?可这些人如今不也是深眠这样荒僻的大山里吗?

    人生不过匆匆百年,稍瞬即逝,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