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兄友弟恭

    第二章 兄友弟恭 (第2/3页)

像对自己的孩子一般。不但吃穿用度短不了谢慎,更是坚持供谢慎读书。要知道在大明弘治朝,读书可是一件极花钱的事情。不但要自己购置笔墨纸砚以及必须的书籍,更要每年送给教书先生一笔不菲的束脩。束脩就是学费,在明以前多是实物,但最后渐渐演变成了银钱。

    这笔银钱可不少,便拿送给这刘老夫子的束脩来说,一年便是一贯银钱。对于谢家来说,这可是个不小的数字。要知道他们租下的小院,一月也不过三百钱的租子,这一贯束脩钱相当于谢家三个月的房租。

    谢方虽然开着一间茶铺,每月有一些进项,但远不算富裕,除去宅子的租子,每日饭菜的耗损,真的也剩不下什么了。

    不过呢,这银钱却是必须要给的,不给的话就相当于不尊重教书先生,先生自然也可以将这等学生扫地出门。

    在大明这样一个人脉社会,这就相当于自断了科举前程。

    谢家的希望如今都寄托在谢慎身上,谢方自然不希望谢慎再走自己的老路经商。

    谢方和谢陈氏对自己这么好,让谢慎真的有些感动。

    虽然他不一定能够成为举世名臣,但也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尝试。

    不就是科举吗,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他可是后世的精英阶层,也许在八股文的造诣上不如这些当世大牛,但却研习过许多大家的文章。加上谢慎有过目不忘的本事,一些会元状元的文章他都能够默颂出来。

    明朝科举的题目都要从四书五经中出,又有县府院,乡会殿六级考试,题目实际上根本不够用。故而很多题目都是重复的,只不过稍稍变换了角度,采取截搭的方式进行包装。

    谢慎只需要进行整合,再填一些自己的理解就可以很好的完成一篇时文。那些考官又不是穿越客,如何能知道谢慎这些文字观点都是后世大家的?

    所以只要能够取得秀才功名,接下来的路并不难走。不过谢慎最担心的却是这小三元考试。

    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