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与高盛合作

    第六十一章与高盛合作 (第2/3页)

宾,是高盛公司的高盛联合董事长与斯蒂文•弗雷德曼一起管理高盛公司的双巨头之一。自从1976年,高盛集团的高级合伙人古斯塔夫•雷曼•里维去世,由此高盛从单巨头变成双寡头共同治理格局。

    高盛集团成立于1869年,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及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总部设在纽约,并在东京、伦敦和香江设有分部,在23个国家拥有41个办事处,其所有运作都建立于紧密一体的全球基础上,由所谓的“优秀的专家”为客户提供服务。80年代初当时资本市场流行恶意收购,这一行为的出现打破了投资行业的传统格局并产生了新的行业秩序,而此前如果一家公司意向收购另外一家公司,一般会尽量诱导或者说服对方同意,而不是强行兼并。彼时,高盛率先提出并践行了反收购的宗旨,帮助那些被恶意收购的公司狙击恶意收购者,使得高盛成为中小企业的救星。在华尔街非常有名气和背景实力的一家投行。

    高盛集团是在J.Aron公司和住友银行(现三井住友银行)加盟之后,得以快速发展的,成为美利坚华尔街最著名的投资银行。1981年,高盛收购了J.Aron,进入外汇交易、咖啡交易、贵金属交易、能源等新领域,标志着高盛多元化开始,超越传统的投资银行代理、顾问范围,有了固定收入。

    过了一会鲁宾才看完叶飘从自己的包里拿出的一份文件,有些不解的问道,“泰克华,那些对赌协议执行后,你还要以这样的价格签署看空王安电脑公司的协议和期权和约,那么你可能很难赚到钱或者是还会亏,而且数量还这么多?你对于王安电脑公司这么的不看好,就不算是公司现在这样亏损,王安也很快会更换王烈的?”

    “我确实不是很看好王安电脑公司,就算是这次判断失误,那么也就是把从王安电脑公司的钱赔进去,..反正我也只是赚取佣金,不是吗?”叶飘微笑的说道。

    因为叶飘不会说,在接下来的这几年时间里王安电脑公司的决策连连失误,最后到公司破产的地步。

    “好的,我们接受你的委托,你放心以这样的价格,..会有很多客户会做你们的对赌协议和期权和约的对手。…”鲁宾一脸喜悦的说道,这样又会为其带来千万的利润。

    “鲁宾,不仅是我管理的这些离岸的基金跟你们高盛公司有往来,就是我的投资公司跟你们也有业务往来。如果你们公司需要有限投资合作伙伴,可以考虑我的投资公司。我听说高盛公司在做公司上市准备是吗?”叶飘问道。

    高盛公司经营资本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合伙人的积累投入,非合伙人的投入(主要指已退休的合伙人),外部机构的投资。

    1986年前合伙人投入占全部资本80%,非合伙人(已退休合伙人)投入占全部资本20%。

    1986年,日本住友银行(现三井住友银行)花费5亿美元获得高盛集团12.5%的股份,成为高盛的两家外部机构投资者之一,另一家是夏威夷的毕舍普地产公司(Bishop Estate)。只有固定比例的分红,没有投票权。

    “好的,泰克华,以后如果需要有限投资合作人的时候会优先考虑你们公司,…另外公司短时间之内并没有准备上市的计划。其实我们还有很多方面的加深合作,互相入股或者是联合设立一家投资基金,..你觉得什么样?”鲁宾反问道。

    原来1986年12月,由罗伯特•鲁宾、斯蒂文•弗雷德曼领导的管理委员会提出了将高盛上市的建议。在合伙人会议上,虽然管理委员会表达了强烈支持高盛上市的想法,但从没有表示要强行通过该决议的意向,虽然建议得到高级合伙人的支持,但在合伙人会议上,几乎所有人都得到发表意见的机会。管理委员会虽然决定着合伙人在高盛的职业生涯,但被选为合伙人才6天的初级合伙人也敢于发表反对意见。结果,上市建议被否决。虽然高级合伙人可能因此而丧失上千万美元的利益,但他们也只是遗憾地表示接受。而最重要的是,在这次会议上,合伙人会议没有成为管理委员会的橡皮图章,权力很大的管理委员会听取了合伙人的意见。

    叶飘不由得一怔,他倒是没有想到自己想把手伸进高盛公司,借助其深厚的人脉关系和背景。但是没有想到高盛公司野心这么大,想把手伸到自己的公司。也许是高盛高层意识到只靠做代理人和咨询顾问,公司不会持久繁荣。于是他们想开设资本投资业务,成立资本合作投资基金,依靠股权包销、债券包销或公司自身基金,进行长期投资,然后出售获利。

    叶飘不由得慎重起来,脑子在飞快的旋转起来,在心里权衡利弊。因为他很清楚象高盛这样的金融机构都是吃人不吐骨头的,那只会是引狼入室。

    “鲁宾,AE投资集团不缺少资金,…如果那天需要引入新的合作伙伴、新的股东,我一定会考虑你的建议的,…短时间之内不会考虑跟外部的公司设立新的投资基金,因为我们要保持我们公司的收益率。”叶飘一脸平静的说道。

    “好的,我们高盛很期望跟你们公司在投资领域进行深度的合作。”鲁宾略微有些失望的说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