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看房看田看地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第七十五章 看房看田看地 (第1/3页)

    从驴车上把带来的东西拿下来时,围在院子外的那些个孩子们发出连连的惊叹声,一个个都眼馋死了。

    一大条的猪肉,足有七、八斤,几个袋子,里面肯定是粮食,一篮子的鸡蛋,两篓水果,再有就是一些菜,两坛子酒,几包点心,几个包袱。

    杏儿和桔子看到这么多东西,都傻了眼,如花催着东子和立森去帮志学拿,可东子和立森却站着不动。

    桔子看着,拉了如花到一边,“如花,太多了,很贵的,你们拿回去吧。”

    不知道杏儿什么时候把崔氏给叫了出来,崔氏看到这么多的精贵的东西,也不让东子和立森拿。

    “带回去,带回去,别给我们买东西,省了钱你们花,挣钱可不易呢,我们有吃的,有的,奶奶有。”

    “奶奶,这是爹孝敬给你和爷爷的,您别拦着,来,二哥,快啊,把东西搬那里去,那个应该是厨屋。”

    其实,他们也就是把大米、白面和小米各拿来了十斤,玉米面拿了三十斤,这一大家子人,也吃不了几天的。

    到了厨屋一瞧,那里能有什么吃的,就见着一些黑面和高粱,连玉米面都是粗槎儿的,还没有多少。

    到了屋里和大伯、小叔、二婶他们正式见了礼,柳氏和伍立文也把准备给两位老人的薄袄和鞋交给了崔氏,又把给大哥、二哥、小弟以及几个侄女和侄子的布料都分给了各家。

    点心和苹果、芦柑、两小坛子的酒都让崔氏给收着了,崔氏忙拿了点心和苹果、芦柑让志勤、如花几个吃,如花他们都没拿,就给杏儿和东子他们了。

    如梅看到杏儿、桔子和东子、立森四个人只分吃了一个芦柑,点心什么的都没动,说是让崔氏收起来,给爷爷、奶奶、大伯他们慢慢吃。

    吴家现在三代人都还住在一起,三间正屋由吴和邦和崔氏夫妻、小儿子吴立武带着外甥关大东住着,东厢两间由大儿子吴立贤一家住着,西厢两间由二儿子吴立德一家住。

    大伯有三个女儿,如花他们只见到老三桔子,老大苹儿和老二梨儿,一个在镇子上李家做丫环,一个在隔壁村徐地主家做丫环,签的都是五年的活契,所以杏儿就和桔子一直住在东厢的屋里。

    听杏儿提到过,苹儿十六岁,梨儿十四岁,都是为了给大伯治病,没有钱买药,所以不得不才去做丫环的。

    二伯一儿一女,第二任的妻子正怀着六个月的身孕,儿子吴立森十四岁了,人老实话少,闺女杏儿十二了,和如梅同年,比如梅大五个月,杏儿是四月三十生的,如梅是十月初一生的。

    唯一的姑姑吴玉芳三年前去世了,姑父关守田下落不明,他们的儿子关大东从三年前来这里投奔姥爷后,就一直住在这里,今年十三岁了,比桔子小一个月,比志勤大五个月,是二月初六生的,现在和小舅吴立武住在一个屋里。

    崔氏叫楼氏张罗着去做饭,本来按着家里昨天听了消息后,就跟村里人借了些玉米面啥的,准备做玉米面糊糊、菜窝窝的,可如今伍立文送来了这么些子菜和粮食,还有一大块肉,所以楼氏就叫给她帮忙的桔子,把伍立文拿来的菜挑了些,洗着切了,准备炒来招待伍立文一家。

    如花刚才在厨屋只一阵子的功夫,就把这个家里的家当瞧了个清楚,于是,叫了柳氏和如梅去给楼氏帮忙,毕竟人家是大肚子的孕妇。

    然后如花叫杏儿拿了个篮子,带着喜娃,噢,现在应该叫志曦了,如花已告诉志曦,他的名字从今天起正式被叫响,他以后也将以伍家小儿子的身份落户在伍家里。

    “如花,提个篮子要去哪儿?”

    杏儿莫明其妙地被如花叫出了屋,提了个篮子,见如花只和志曦一路走着,一路和她问着村子里的事,却没说要去干嘛的话,所以,走了一会儿后,杏儿忍不住地问了起来。

    “去杂货铺子。”

    “干啥?”

    “杏儿姐,去杂货铺子当然是买东西了,是吧,姐。”

    “对,志曦说的是。”

    杏儿停下步子,不肯再往前走。

    “怎么了?”如花觉得奇怪。

    “那个张寡妇不赊账的。”磨叽了半天,杏儿才说出这么一句话来。

    如花了然地“哦”了一声,拉了杏儿接着往前走,说道:“杏儿姐,放心吧,我们不赊账。对了,你说这个村里也就只有五、六家日子过的还算富裕,都是哪几家啊?他们都干些啥?你给我们讲讲呗。”

    “嗯,你瞧,那边,是族长家,族长有三个儿子两个闺女,大儿子就是咱村的村长,二儿子在镇上开了个杂货铺子,三儿子在县城里一家酒楼的厨房里干活,大女儿嫁的是咱隔壁村李家村的村长,小女儿嫁给了一个秀才,住在楚郡府喜梅县的一个村子里。族长家的房子是除了米家、刘家外最好的,有两间还是青砖大瓦房呢。”

    “那边是刘秀才家,家里有四十亩地,只留了三亩自己种,其余的都租出去收租子,他家的两个儿子都在镇子上读书,听说将来一准能考上当大官,他的大闺女嫁到了镇子上,日子过的也不错。”

    “还有就是从南方来的米家,不过,他们兄弟去年出事了,现在家里只剩下米老二的媳妇,他们的房子在那边,也全都是青砖大瓦房,虽然房子比刘家盖的气派些,可他们家的地少,还都是河边的荒地,所以没刘家钱多。这不米老二的媳妇想把房子和地一块卖了回南方去,可一直没人愿意买。”

    如花看了看那边的米家院子,孤独地座落在村子的东北边,远离村里的其他房子。其实米家的房子应该说是两个院子,米老大和米老二两兄弟各建了房,在中间修了堵墙,中间开了个月亮门,方便他们两家互相来往进出。

    “还有两家,一家是磨豆腐的吴立本吴六叔家,另一家是吴四家,吴四有手艺,常有活去富贵人家做木工,他们家里都有十来亩地,日子都比我们要过的好。再有,就是开杂货铺子的张寡妇张婶子了,她家也算可以。”

    杏儿说完后,羡慕地看了眼刘家正冒着烟的厨屋,刘家是村里唯一一家隔几天就吃鸡蛋和肉的人家。

    “到啦,这就是咱附近几个村子里唯一开的一家杂货铺子,她家的东西好些都是从族长二儿子吴二伯的店里进的货,东西没问题,价钱也没往高提,就是买东西要当场付钱,否则别想拿东西走。”

    “嗯,钱款交易,本该如此。走,进去瞧瞧。”如花拉了杏儿和志曦进去。

    铺子里没人,如花四处看了看,东西算是差不多,也够满足几个村子里的需要了。

    杏儿看没人在,就喊起来:“张婶子,张婶子。”

    “哎,来啦,来啦,买些啥呢?哟,这不是立德大哥家的杏儿嘛,怎地上婶子铺子这儿来了?这两个小娃儿?哦,听说你家来亲戚了,这两个娃娃莫不就是你家亲戚的娃儿?哟,长的真是俊,几岁了?来,婶子给块糖吃。”

    这位张寡妇张婶子,从一个罐子里摸了一会儿,摸出两块又黄又黑的糖块来,要给如花和志曦,两人都没有接。

    “多谢,我们不吃,你这里有酱油吗?”

    “有有,要多少?”张婶子把两块糖又放进罐子里去,一点没有给杏儿的意思。

    “在哪儿?我看看。”

    “这边。”

    张婶子带如花过去,如花看了看,哎,和现代的酱油差的远呢,算了,有总比没有的强。

    “要两斤,婶子这儿有罐子吗?我们没带罐子。”

    “有啊,罐子两文一个。”

    杏儿不依了,忙说:“先借我们装了拿回去,一会儿我再把罐子给你还回来。”

    张婶子撇了撇嘴,如花却笑着说:“用过的就不好再卖给别人了,杏儿姐,家里还能用,就买上。婶子,你给装两斤酱油,再来一斤醋,盐来半斤,你这儿有白糖和红糖吗?”

    “哎哟,好,婶子这就给你装,白糖和红糖金贵,我这里没有,你想吃糖啊,这个黄糖块一文钱三块,买些去吃吧。”

    如花发现,杏儿看着那又黑又黄的糖块居然会露出稀罕的样子,于是,点点头,“行,给包五文钱的。”

    从杂货铺子出来,如花又叫杏儿带她和志曦去了吴六叔家买豆腐,去时吴六叔和他媳妇都在,知道如花是杏儿家的亲戚,吴六叔还多送了一块给她们。

    回去时碰到吴志森,如花便请他把买的东西拿回去给柳氏她们去做,而她又拉着杏儿,带着志曦,到村子四处逛了逛。

    后来,要不是东子跑来叫她们回去吃饭,恐怕如花还要再瞧一阵子呢。

    进到屋里时,如花被一屋子的人给吓到了。

    崔氏看她们回来了,就冲坐在边上的一个老妇人说:“二嫂,这是三儿家两个小的,闺女叫如花,小子叫志曦,如花、志曦,来见见你们二婶婆。”

    如花和志曦乖巧地过去叫了声:“二婶婆好。”

    二婶婆张氏眯着眼打量了一番如花和志曦,笑着说了声:“好,回来了就快上桌。”

    伍立文却又喊如花和志曦过去,见了二婶婆的二个儿媳妇、三个孙子、一个孙女。

    听二婶婆说她闺女得了信,本来也是要来见见的,可惜有事没来成。

    如花想,二婶婆的二个儿子也去服徭役了,这闺女是有事没来成,否则的话,她闺女再带一家子来,这还得借两个大桌子去,要不都不够坐。

    瞧瞧桌上的饭菜,估计是柳氏也看到来的人多,幸好如花买了七斤豆腐呢,要不然这些菜还真得今天全给炒了吃不成。

    饭桌上二婶婆时不时的提起当初伍和贵本来要选她的二儿子过继的,要不是她舍不得,今天说不定就是她用这些好酒好菜来招待崔氏一家了。

    听着听着,如花听出些头绪来。原来,伍和贵这一族本是姓吴的,和如花的爷爷同是一个吴家宗族的子孙。

    在伍立文的太爷爷这一辈时,在他们吴氏族里的有两个堂兄弟,一个好文,一个好武。两人都争气,一个考上了秀才,一个参了军。

    谁知那些年战乱不断,吴秀才被误抓了兵丁。几次不愿冲锋去打仗,还说他是文士之人,有秀才之功名,强他所愿要他赴死,万不能从。

    吴秀才这话被人层层转报,居然给皇上知道了,于是,皇上大怒,说用人之际,小小的一个秀才,让你去打仗又能怎么样?

    就把吴秀才下了大狱,让吴秀才反醒。谁知,这吴秀才是一根筋的人,说大庆国的律法里明文写了:“有功名之人免兵免徭免役”,他没错。

    后来,皇下下旨:“他们吴氏一族五代人不可科考,不予功名,不授官职。”

    这还不算完,这吴秀才是犯了大事牵连了一族的人,可那个好武的吴秀才的堂弟,人家作战勇猛,屡立奇功,吴秀才的事总不能也把人家的功劳给抹杀了。如此,皇上就给那人赐姓伍,让他把一部分吴氏族人带走,另立一伍氏宗族。

    不幸的是,伍立文的太爷爷他们是归属于吴氏宗族的,因此,五代人不能参加科考,到爷爷吴和邦这一代是第三代,所以才有爷爷吴的邦想办法,为了儿子、孙子有出头之日,就把伍立文过继给了本是同宗的伍和贵,给伍立文和他的儿子找了一个科考的出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