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志勤智破谣言

    第八十四章 志勤智破谣言 (第3/3页)

以,如花也就没有把作坊的开工搞的过于隆重和大排场。

    楼氏的肚子非常大,如花想着她的月份大了,就劝楼氏在家里休息,不再操劳到作坊里作活。

    大伯吴立贤的面条铺子也在如花回来的第三天正式对外营业,崔氏先去给大儿子帮了忙,在前面给村人称面条卖面条,吴立贤就在后面压面条,杏儿和志森帮着和面。

    小叔吴立武整天在编东西,全是如花说给他的,像是小竹篮、小竹筐、竹桌垫等,如花只让他一直编制,说是以后有时间,自然会一一推销出去的。

    到县上去县衙门谈手套和鞋垫生意的事,办的很是顺利,毕竟有知府衙门的先例在前,县衙门也跟丽人坊订了货签了订单。

    这件事是拖到丽人坊招人结束并开工之后,如花才腾出时间来县里办的,办完了这件事,如花和伍立文又问了问春闱报名的事,得知像伍立文这种不是从学堂出来的学子要报名,必须要有两个秀才的举荐信才可以,于是,伍立文就打算到时候找找梅夫子和刘秀才,他们都是秀才的功名,可以给他写个举荐信。

    “爹,放心吧,只要两名秀才的举荐信,咱随便就能找齐了。现在咱去趟福惠居酒楼,我要找找刘掌柜,答应了他要做酸菜蛇段汤的,这次带了酸菜来,我去给他做了,正好把酸菜和辣白菜的生意和他谈一谈。”

    “好啊,走,你坐好,我这就赶车。”

    伍立文赶的这辆驴车,是他和如花这次从颖州府回来时,又买的一辆,同时还又买了一辆牛车,所以他们回来时,除了原来的一辆牛车外,他们又加了一辆驴车和牛车,这才把所有的布头和布匹什么的全部带了回来。

    “兔子有些可以杀了,皮毛用来做手套,肉就便宜我们,吃不了的就卖给酒楼。”

    听如花说起那些兔子,伍立文也笑着,说:“这养殖的兔子还真是生崽频繁,没多长日子,这兔窝里都养不下了。”

    如花点头,说:“是啊,所以我才要养的,咱这兔毛不愁了,酒楼这野味也不愁了。”

    “哎,如花,你和柳铁匠又做了啥,是不是一会儿也要给刘掌柜瞧瞧。”

    “嗯,是削皮擦丝器和拨毛夹子,柳铁匠都叫大哥带给我了,我去刘掌柜那儿一推销,他们有要买的,就可以去吴二伯家的杂货店买,我已经和吴二伯谈好代卖协议了,每卖一个,给他五文钱的占柜费。”

    两父女有一搭没一搭的说着话,就到了福惠居酒楼,大牛看见了,从酒楼里迎出来,帮伍立文去拴好了驴车,叫了几个伙计搬了如花带来的酸菜和辣白菜坛子等。

    如花把带来的酸菜、辣白菜、腐乳,都取出一些原味的放在小碟子里,酸菜、辣白菜切了丝,红白豆腐乳都只摆了两小块,然后就做了几道用酸菜做材料的菜,一起端给了刘掌柜。

    这次,刘掌柜再没有说要回禀他家老板的话,直接和如花签了协议,订了酸菜、辣白菜和红白两种豆腐乳,又买了几个削皮擦丝器和拨猪毛用的夹子。

    如花想,一定是白老板有吩咐过刘掌柜,不必回禀他,就可以和她签协议。

    刘掌柜收好协议和几道酸菜菜方子,看了两眼伍立文手里拿着的手套,就问如花:“伍姑娘,你爹这手上拿的是何物啊?”

    如花从带来的包袱里取出几双,递给刘掌柜,说道:“这几双是送给白老板和刘掌柜的,这叫手套,戴手上保暖,干活搬物不伤手。这个是鞋垫,垫鞋子里舒服。这些是我们丽人坊里的出品,如果刘掌柜有朋友需要,可以到丽人坊购买。我们准备在县城和镇子上开个店铺,专卖丽人坊作坊里制作出来的东西。”

    刘掌柜看了,戴了试了下,觉得极是不错,就问如花:“店铺可有相中的?需要我帮忙吗?”

    如花就说:“这几日事忙,到今日才有时间来县里办些事,顺道要去看看,不知能不能找到合意的店铺。”

    刘掌柜就说:“巧了,我家老板前几日刚看了几家要出售的店铺,可都不适合开酒楼,其中就有两家原先就是布店和绣坊的,伍姑娘如有意,我可以带你们去看看。”

    如花和伍立文大喜过望,立刻请刘掌柜带他们去瞧瞧,于是,三人一同出了酒楼,刘掌柜带着父女两个,看了他说的那两家店铺。

    一间正好就在这条街上,位于街道的尾端,原来是家绣楼,二层不带院子,要价一千八百两。另一间在隔壁的一条街上,位于街道的中段,一层有铺面还带一个院子,后院还有三间屋子,要价一千五百两。

    伍立文觉得价钱贵了,如花则是觉得这两间铺子都不符合她开的丽人坊的店铺要求,一个过于大了些且位置太靠后,一个又多个院子没啥用处。

    刘掌柜看伍家父女都不太满意,于是就说:“要是你们都觉得不好,要不咱们再去看看其他三家,那三家虽小些,但你们若真能看上了,价钱方面倒是可以再降降的。”

    于是,伍立文和如花又麻烦刘掌柜带他们先到了牙行,找了负责售卖那几间铺子的掮客,带着他们去瞧了那三间铺子。

    看过之后,两父女没有当场拍板,只说要回去考虑考虑,就和刘掌柜辞别了牙行的掮客,回了福惠居酒楼。

    两人谢了刘掌柜,就驾着驴车先回了,他们回去后还要再商量商量。

    路上,如花问伍立文:“爹,这三间铺子你看着怎么样?”

    伍立文就说:“爹不知道你想要啥样的,爹只是觉得价钱还可以。”

    如花就说:“嗯,回去了我再想想,我看中了两家,但是现在不仅缺合适的铺子,还缺人啊。伙计好招,可这掌柜的一定得选个合适的又能干的人。”

    想了一会儿后,如花就说:“算了,先放一放,咱们还是去大相寺吧。”

    这次来县里,如花还给大相寺的了行大师和了然大师带了四坛子红白豆腐乳,借是感谢他们给她家生意做,其实是暗地里感谢了然大师的出现,让烦扰他们家的谣言不攻自破。

    知客僧带着伍立文和如花到了他们第一次见了行大师的地方,没等一会儿,了行大师和了然大师一起来了。

    伍立文自然是出面,亲自表达了对大相寺照顾他们家生意的感激之情,随后,就送上了四坛的豆腐乳。

    “两位大师,这是自家做的豆腐乳,配馒头、稀饭吃味道极好。这坛子都是新买的,豆腐里除了盐、辣椒外,只加了微量的烧酒,这加烧酒是为了让豆腐乳长久存放不变坏的,如大师不嫌弃,就请留下尝尝。”

    听伍立文特意说了豆腐乳里加了烧酒的话,如花这才想起来,和尚似乎是不让喝酒的,那这加了酒的豆腐乳,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戒规说不让吃的。

    正想着,就听伍立文叫她,“爹,咋了?”

    伍立文好笑地拍拍如花的小脑袋,说:“了行大师问你话呢,你想啥想的这样失了神,都没听到大师说话。”

    如花不好意思地笑笑,问了行大师:“大师,有何事问小女子?”

    了行大师说:“女施主,贫僧方才是问女施主是如何想到这样处理豆腐,做出这豆腐乳的?”

    如花“哦”了一声,说道:“小女子家贫,幼时见豆腐放不了多久就易坏,可又舍不得扔了浪费,就放着依旧食用。有一次,发现这豆腐放的时间长至几天,拌上辣椒、盐,再倒上一点儿酒来,这味道出奇的好吃,就多次研究,直到上月,才能做出这样的豆腐乳出来。”

    了行大师点了下头,说道:“原来如此,女施主聪慧,我寺日后这厨房也可多了一样可食之物,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如花忙做出一副谦恭的模样,低了头,等了行大师让弟子把豆腐乳拿下去了,如花忙提出告辞,和伍立文出了大相寺。在这佛门盛地,她总会想起自己是未来穿到这里的人,心中不踏实,早走早好。

    父女两个又赶着驴车到了镇子上,先去柳铁匠那儿看了看如花又交给他打制的东西打的情况,还说了福惠居酒楼买了削皮擦丝器和拨毛夹子的事,并告诉柳铁匠,福惠居酒楼的刘掌柜帮忙,说替他们给别家酒楼推销这两样东西,让他们三天内准备各准备好三十个送过去。

    “哎哟,这可好啊,我正好抽空又打了些,三十个凑一凑就凑出来的。伍老哥、伍姑娘,真是谢谢你们了。”

    “别客气,互惠互利嘛,你挣钱我也挣钱,你好我好大家一起好。”

    柳铁匠“呵呵”地笑着,给如花再三保证,一定把她的东西尽快赶制出来,如花这才和伍立文离开铁匠铺子,又去了吴二伯的杂货铺。

    吴二伯的杂货铺自从把门改在这条街上后,生意比以前好了几倍,又加上伍家把书包和削皮擦丝器、拨毛用的拨毛夹子放在他这里寄卖以后,这里的人气更旺了。

    本来是来买书包的学子,也会顺便买几包糖,本来是专门找来买削皮擦丝器和拨毛夹子的,也会顺带着看看店里其他的东西,有看上的也会当时就买了。这杂货铺的生意自然是越来越好,吴二婶高兴欣喜之余,这一天到晚嘴里总会念叨着一个名字,那就是“如花”。

    可这个名字有个人是不想听见的,那就是被如花黑过的吴二婶的二儿子吴志北,这小子一直记着如花给他娘说了的那些瞎话呢,所以,当看到如花和她爹停了驴车,要往自家杂货铺子进来时,吴志北立刻拿了个大扫把冲了出去。

    “吴二婶,快救命,你儿子又犯病了。”

    如花站在伍立文旁边一动没动,嘴里却喊的那个悲惨可怜。

    吴二婶一听见如花的声音就冲了出来,看到儿子手里的扫把举在如花的脑袋上,吴二婶只觉得天旋地转,带着哭腔惊呼一声:“儿啊,你真的脑子有病?天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