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四章 递状纸到衙门

    第一三四章 递状纸到衙门 (第2/3页)

也会对咱家多照顾,就像这次把爹介绍进县学,孙县令可是出过力的。况且知府大人对咱们也是颇有好感,这要是将来爹再考中了举人,咱们在颖州府的生意也会更顺。可以说,咱们家带村里的人致富,帮李家村开作坊,也是在为孙县令和崔知府在创功绩。至于李家村的作坊,我认为完全可以交给李家村的村长去管理,咱们只负责教他们,投一些银子进去,咱们分红就成。”

    柳氏把目光看向大儿子志勤,志勤说:“嗯,我觉得也是如此做最好,咱们投资建作坊,管理及用人都由李家村的人来负责,咱们就按投资和技术的比例来分成,这样,既不用再费人力去管理,也可以每月赚到银子。”

    如花笑笑,说道:“嗯,我也是这么打算的,咱们投一点银子加上咱们的技术,占个三到四成的股就成,余下的七到六成,则由李家村的人自己出钱,然后赚的钱咱们和他们一起分。当然,咱也不能完全不管,这粉条的销路还是得咱们来给他们运作。还有我说的那个挂面作坊,我也打算这么操作,就算是咱们村的公共产业,作坊的管事嘛,我想叫大伯来当,他家那个面条铺子交给梨儿家看着就成。”

    “挂面也是面条?那做了挂面不就影响你大伯家的面条生意了?”柳氏问如花。

    “挂面和压的面条还是有区别的,开挂面作坊,主要是为了解决咱们种出来的这么多小麦,而且挂面可以存放几个月甚至是一年、两年,可以运到更远的地方去卖,比压出来的湿面条要耐保存耐长途运输。”

    志曦拉住了如花,问:“姐,那挂面比湿面还好吃吗?”

    如花点了下志曦的脑门,说:“差不多吧,好的挂面煮出来更筋道一些。”

    柳氏抿了抿嘴唇,说:“这建作坊的钱还是咱家的呢,还有那块地,也是咱家的。”

    志勤微微一笑,对柳氏说:“娘,这些都会算成咱们投进去的银子的,咱只赚不赔。”

    柳氏摇摇头,“唉,行吧,反正娘也作不了主,你们都觉得好,那你们就去干吧,反正娘瞧出来了,如花这是帮你爷爷家赚钱呢,娘要是不乐意,你爹知道了,还不得跟娘急呀?”

    志勤、如花几个就笑了起来,志学对着如花做了个鬼脸,小声地说了句:“女人就是小气些,嘻嘻,如花,你不算做女人,你很大气。”

    如花嘴角抽了抽,瞪了一眼志学,随后又跟着志曦呵呵地笑了起来。

    次日,便请来了村长吴立山、爷爷吴和邦、大伯吴立贤三人,如花把在村子里开挂面作坊的事说了。

    “我们家出地方出建好的作坊,这些算成干股,我们再出技术教你们做挂面,这个也算成我们出的银子,剩下还需添的工具、设备这些,就由村里人一起出钱,村长你和大伯先算个数,看每家每户出多少钱,到时候若有多的,则留着做周转的资金,若不够,原意多出的可以多出,到时候分红利时可以按比例多分一些。”

    吴立山听了,也不问挂面到底是个啥,就是觉得村子里有了个共同的产业,这村里的每家每户都能分到钱了,那么,这村子里的人都能有银子赚,日子就会越过越好,尤其是那些无儿无女或是老的带着个小的这种村民家里,没有劳动力,这样一来,也可以分到一些银子过生活。

    村长吴立山问:“好啊,这样村子里的人都能挣到钱了,不知道这还需要多少银子?每家出多少合适呢?”

    吴立贤看了一眼如花,也问道:“大家出钱倒是没啥,如花,这挂面是不是和压的面条差不多,那这销量大概有多少,还有往哪里去销,可是个问题。别咱做出来,没人买,这就难办了。”

    如花说:“嗯,大伯考虑的是,这销路的问题好办,第一批货当然是供给白家的商队,叫他们拉到北疆和南岭去。颖州府和楚郡府都有我家的伍家铺子,这两个地方可以再销出去一些,接下来的,就是靠和我几家作坊互换货品来的那些商家了,他们来一家,我就给他们推销一家,十家里总会有三、四家进一些挂面去试着卖的。”

    爷爷吴和邦说:“你的意思是叫你大伯当这作坊的管事?你大伯不会呀,他这腿也不方便,要不,还是你们家来管的好。”

    如花弯唇一笑,“爷爷你放心,以大伯的能力,管这个作坊一点问题没有,再说了,我叫大伯管事,又不是叫大伯去出劳力,不会叫大伯累着的,大伯的腿不影响。再说,还有村长伯伯协助大伯管理,爷爷你还担心啥。”

    村长吴立山忙着表态,“没问题的,叔你放心,我会帮着立贤的,这作坊里就那么些人,没啥好管的,咱村的人都听话,不会闹腾出事的。立贤去了,就是记记账、对对单子,你家立贤我可知道,当初你可是叫他跟着咱的老伯叔学了几年的字的,这写写记记的,立贤没问题。其他跑腿的事,我来,我准不叫立贤累着。”

    吴立贤想了想,看向他爹,吴和邦看大儿子一脸的动心模样,便知道大儿子也确实想干一番事业出来,便点了点头,算是默许了。

    “村长伯伯、大伯,你们把钱算算,一家出多少,要是有些家里拿不出来的,你们可以叫他们写个借条跟我家来借,不允许赊账,用借条算投资,都得付现银才行。村长伯伯跟村里人说这事时,以自愿为主,有那不想投钱的,可以,但以后再想入股,就不再给机会了,咱们只此一次。”

    “好,我知道,我和立贤兄弟好好合计合计,有啥不懂的,我们再来问你。”

    如花点点头,又说:“还有一件事,我准备在李家村投资建一个粉条加工作坊,我家只占些股分点红利,剩下的全交给李家村自己去分配,人员也是他们来招,管理的人嘛,就他们李家村的村长。村长伯伯,你看你什么时请他们来一趟,我和他们谈谈,要是成的话,就得准备着选地建作坊,秋收过后,入冬前就能正式开张做粉条了。他们出的粉条、粉丝、淀粉还有土豆粉这些的销路,都由我来解决,他们不用担心。”

    吴立山听了高兴的差点跳起来,“真的?如花,你肯拿出粉条加工的方子,在李家村开作坊?”

    如花说:“是。”

    吴立山激动地站起身,冲着如花就鞠了一躬,如花忙起身侧过身去,避开来。

    吴和邦忙喊着,“村长,别,使不得,我家如花可受不起你的礼。”

    吴立山神情动容地说:“咱们这些村子,原本咱村是倒数的最穷的村子里的一个,自打立文一家来后,建作坊改农耕,这一条条一件件,不都是在给村子里的人创收,带村子里的人致富。咱村的日子越来越好了,别的村子里的人听在耳里,看在眼中,那是又羡慕又嫉妒。咱们靠自己的双手挣钱,他们羡慕嫉妒随他们去,可老话里说,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你们家富了不忘村人,那是你们家良善,你们家如今要帮着别的村子发家致富,那就是你们大仁大义了。”

    如花心里的小泡泡一个劲地冒着,看吴立山这么动容,他一个一村之长,能说出这么一番话来,确实也有他的见识在那儿,‘大仁大义’,这样的名声,他们家确实是需要的,不管是在百姓心中树立一个这样好的形象,还是将来为大哥他们高中当官有个好的身家背景,这样做,都是非常值得的。

    吴和邦和吴立贤也是颇为自豪,有伍立文这样的考中功名的家人,有如花这样能赚钱还不忘帮衬别人的好孩子,吴家的祖坟都冒青烟了。

    如花只给出建议,剩下的就交给村长吴立山和吴立贤去忙了,村长吴立山还火速地把妹夫,李家村的村长给叫了来。

    如花把她在李家村建粉条作坊,交给李家村自己来管理的想法一说,李家村的村长李福来,顿时就喜笑颜开的,不停地跟如花道谢,并一力保证着他会管束李家村的人,绝不会把粉条的方子给露出去。

    如此,又和李福来商量了半天,把一些条条框框的给李福来列了一下,带着李福来又去她家的粉条作坊去参观了一下,李福来就匆匆地回去了,他要召集他们村的人,把这件好事宣布了,并提前问好村里人的意见,凡是要参与的,必须要签保密协议。

    七月初二,爷爷家的新房子动工了。

    挂面作坊里要准备的工具、设备,也抓紧安排着去做,村长吴立山跑遍了大吴村的每家每户,把村人投资办挂面作坊的事通知了个遍,并在吴氏的大祠堂院子外,把所有人聚在一起开了个会,当场就签了协议,并定出了每家最少出一两银子集资的规定。

    除了伍家是大股东,占了四成的股份,而如花提醒吴立贤,叫他拿出银子来,占了两成的股,剩下的四成股则由村里统一支配,每家掏了一两银子集资的,都能分到红利。

    如花这两天没去管这些事,她跟着李强,家里都没留人,把赵婶母女三个和韩雅、袁琦都征用了,一起去地里收豆子,忙了四天,收完了豆子,开始晾晒打豆荚。

    初七的时候,如花抽出一天的时间,到镇上去,把她买的离河道近的那处偏僻地方的几家铺子都开了张,也没请什么人,就带了些长工和家里的一些人,加上几个铺子的掌柜,就不声不响地把四间铺子全开了。

    开张的当天,如花请南柳客栈的钱掌柜帮忙,大张旗鼓的赶着几辆车从她那儿拉了几缸的食油和几筐一袋一袋用纸袋包装好的炒货,从镇子上转了一圈,拉回了南柳客栈里。

    当天晚上,就给住店的客人奉上了用豆油、花生油烹制的菜肴,用饭的客人还每桌奉送了一盘五香蚕豆或是一盘糖皮花生。

    二伯吴立德的面摊子上,加了早点,如花给二伯教了炸油条和油饼、土豆盒子,用菜籽油炸出的油条、油饼、土豆盒子,飘香半个镇子,只第一天,就卖出去了五大盆子和好的面,杏儿收铜板就收了两背包。

    “你这油可金贵啊。”一个买了油条的人对吴立德说着。

    吴立德手上炸土豆盒子的动作不停,说道:“客官,这油其实卖着也不算贵,在河道那边有个店,一斤菜籽油八十文,你只要不像我炸东西,这油能炒两个月的菜呢。”

    “哟,八十文一斤,这比从南方运来的可便宜啊,而且这油看着还纯净,透亮透亮的,我一会儿就去打两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