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为子孙计,有大乃容
第一百三十五章:为子孙计,有大乃容 (第2/3页)
了一天的人们开始扛着耕具,三三两两返回山麓那边的农舍了。
经过这段时日的开荒,附近许多坡地都被挖平了下去,与水田差不多高低,又引进河水灌溉,形成规模。
开荒之事,事先陈三郎已在新任县令那里打了招呼,得到准许,因此衙门也不过问。该过程出奇顺利,倒让陈三郎觉得稀奇,仔细想了想,心中有几分明朗——很可能是元哥舒那边发了话,任由自己发展基业。
气者,无形有质,必须根基,才能茁壮。否则的话,这气便虚,便假,被世风一吹,就会消散。
这样的气数时运,等于养的猪虚胖,肉不结实,不好吃,没营养。
正因为如此,元哥舒那边才故意大开方便之门,特地发话,让泾县新任知县对陈三郎“照拂”,不管他做什么事,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反正等猪养肥了,正阳道长秘法施展,掠夺气运,陈三郎登高跌重,所有努力付之东流,都是给元哥舒做了嫁衣。
换句话说,如今陈三郎煞费苦心创立的基业,都是替元哥舒打工而已。
既然如此,何妨多给些甜头吃?
此中内幕,县令自不知道详情,但隐隐也猜到几分。前些日子出城巡察的时候,见河神庙一带一派热火朝天的干活景象,他不禁嘿然冷笑。
衙门不干涉,陈三郎招募过来的人们自是甩开膀子干。周何之事先已得到陈三郎的规划蓝图,便以图行事。开荒田地,安排水利是一大板块;另一个板块重点则是建设陈家庄。
不过由于钱粮方面跟不上,存在缺口,因而先把山麓地方开辟出来,建些简单的农舍,供人居住;另外,学堂已在杨老先生的主持下,开始奠基动土,足足占地两亩。
这是非常大的规划了。
普通私塾,也就一百多平方而已;小的,二三十平方也有。坐十来个学童,有个地方便行,别的要求不高。
而陈三郎设计蓝图上的族学面积,整整两亩,哪里像是族学,比县里的官学、甚至比府学,都还要大得多。
这等规格,非同小可。
杨老先生曾经表示异议,说这么大的地方实在浪费,两亩地,得招收多少学生才坐得满?
陈三郎晒然一笑,回答道:“为子孙计,有大乃容。”
老先生听着,不以为然,觉得陈三郎所看所想,堪称“高瞻远瞩”,若说得贬义些,便是“不切实际”。
天下间,豪门大族也有不少,他们族人成千上万,开枝散叶,汇聚一地,蔚然成城。这些郡望大族的族学,也就一个庭院而已。
在夏禹王朝,读书本就是件奢侈之事,教育成本不低,成长成本更高。而作为士大夫阶层,他们潜意识里也不愿推广,觉得愚民而治,才是正统。至于圣贤所说“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更多的只是一句口号,难以落到实处。
故而,陈三郎要建立这么大面积的族学,实在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当其时,他曾和杨老先生说过学堂不仅要设立明经科,还要设置医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