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第546章 (第1/3页)

    说起逃港,勾起了华珺瑶回忆,她应该也算是其中的一员了,相比别人九死一生,她在轻松不过了。

    “鹏城”历史上共出现了四次大规模偷*渡”,分别为1957年、1962年、1972年和1979年。官方明文记载的“逃港”事件就有56.5万多人次。

    内地民众此起彼伏大规模的逃港风潮,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也为中国改革开放最为重要的决策之一——鹏城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做了深刻而令人心酸的铺陈。

    解放前由于战乱等因素,规模性逃亡香江的潮流便已出现。

    建国后出现大规模的逃港,原因是由于公社化“大锅饭”模式下的一切归公,如个人财物方面,全部金银首饰都要报告政府,然后存入银行,极大伤害了民众的生产积极性。在“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时代,很多走投无路的民众,怀着不解、不甘的心情,开始孤注一掷逃亡香江,特别是在岭南沿线一带。

    当年珠江作为泳场的盛况:成百上千市民在一泓江水中强身健体,口号喊得分外响亮,其背后的真正意图大家都心照不宣:为了随时可能发生的远行——偷渡边防线,逃亡到香江。

    逃出去的大部分都是青壮年,以致不少边防村庄成了“女儿国”、“老幼院”。民谣便说: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屋九空逃香江,家里只剩老和小。

    偷渡的方式更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只能说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

    从水路偷渡者一般都带有汽车轮胎或者救生圈、泡沫塑料等,还有人将***吹起来挂在脖子上,一直游过去。羊城人把从水路偷渡逃港称作“督卒”,借用下象棋术语,取其“有去无回”之义。民众也常常自发去珠江中练习游泳,以便日后“逃港”派上用场。不少孩童从小便被家人灌输“好好练身体,日后去香江”之类的思想。

    从陆路的偷渡者翻越铁丝网,到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